因为若是被台湾民眾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执政党,对大陆对台政策不买单,试问要如何寄希望?所以大陆的对台政策作为只能转向「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换言之,向决定选举的人民进行直接对话与表达诉求。大陆对台农渔业产品的契作,主管对台政策官员几乎已跑遍全台319乡镇等等,都是此政策作为下的结果。

基于「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作为,过去只要发生伤害台湾人民感情的事件,大陆当局总会谨慎处理,以避免稍一处理不慎,影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政策」的落实。只是这样的政策作为,最近发生了变化。比较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事件,除了短时间内与台湾4个邦交国建交、打破两岸外交休兵的默契外,就是要求44国外籍航空公司不得将台湾标注为国家,以及台中市东亚青年运动会的主办权被取消。

大陆当局与台湾的邦交国建交固然也会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但是其效应远不如施压外籍航空公司更改台湾的标注方式,以及取消东亚青运主办权来得大。毕竟两岸外交竞逐系属官方事务,加之台湾民眾也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外籍航空公司更改标注方式与东亚青运主办权被取消,却是比较属于民间性事务,也遭受波及,自不可同日而语。大陆当局连民间性的国际活动也施压改变,代表已经不那么在乎该等作为会否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年底县市长选举将届,大陆甚至不把会否影响选举的因素考虑在内,说明其不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意图明显。

儘管年底县市长选举系属地方性选举,但是因台湾朝野主要政党都将之视为是执政党在中央执政的期中考,使得年底选举已不再只具有地方性的意义,更有反映对中央执政满意与否的意义。而且有人甚至有意引导成选举结果也多少有反映台湾民眾反制大陆当局近期对台政策作为的意义。这样的3重效应无疑增加判读选民投票意向的难度,因为不知选民投票意向到底是仅限于地方事务,或是对中央执政满意度的反映,或甚至是对大陆对台政策作为的表态。

基于年底选举有此3种不同的效应,使得选民在投票选择时备受考验,不知手中的选票,究竟要如何投,才能真正反映心中真实的投票意向。现在距离选举还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此3种效应究竟如何相互激盪尚有许多变数,不过这确实是选民在地方选举投票意向中最备受考验的一次。当然选举结果也势必会对2020年的总统选举,以及大陆的对台政策造成影响。

(作者为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副教授)

#投票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