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强大话术可以改变他人认知而遂行己意,既然是改变认知,发生价值错乱便在所难免,若是进而影响重要的人事及资源配置,将严重衝击组织,明朝的夺门之变即为鲜明案例。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所率大臣及精锐部队几乎全部阵亡,瓦剌部队继续进逼北京,时值郕王朱祁钰负责监国,明廷危在旦夕,百官不知所措,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受命组织各地后备军赴京驰援、整备京师防务,击退瓦剌部队。之后朱祁钰接位为明景宗,但受太后要求立英宗之子为太子。之后明英宗却被瓦剌释放回京,景宗将英宗奉为太上皇、实质软禁。景宗又废了英宗之子、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但自己儿子又夭折,储位悬缺。

再过几年景宗病重,石亨等人为私利拥护英宗復位,是为夺门之变,为了证明夺门復辟的正当性,石亨等主张必须将当时保卫北京、让景宗得以接位的于谦打为谋逆并处死,石亨等人也享受了一阵子的荣华富贵。然而之后英宗在另一位大臣李贤的提醒下,了解到在景宗没有立储的情形下,景宗病故后皇位本就是英宗的,所谓的「夺门」只是让石亨党羽投机获益的说法、而于谦也是夺门说之下牺牲的忠臣,夺门如果事败,英宗自己也会被牵连,英宗至此终于重新理解了事理脉络,收回夺门之变中授出的功勋,平反于谦,但错误已成。由此可看出运用话术可能伴随的投机性及杀伤。

既然话术可以奏效、解决问题,那么荒逸的组织自然就不必费事谋求实质功能的改进了。南宋理宗年间贾似道为丞相,当时蒙古军分蒙哥分兵侵宋,大汗蒙哥攻四川,忽必烈攻鄂州,理宗令贾似道统筹指挥鄂州之战。但贾似道不识军事,在蒙古军攻城时,只能派密使者与忽必烈谈和,表明宋朝愿意称臣,并划江为界,每年上供银两及绢匹忽必烈并未立刻允许。然而蒙哥在钓鱼城战死,忽必烈急于撤军回蒙古争夺汗位。贾似道听说此事,再派密使与忽必烈谈和,忽必烈才答应,达成协议。贾似道再对朝廷隐瞒了他与忽必烈谈和的事实,趁蒙古军退兵,杀了百余蒙古兵,便接连捷报。宋理宗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更大力讚扬贾似道,令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贾似道与同党编辑《福华编》,用以歌颂自己对抗蒙军的英勇事蹟,贾似道权炙一时。

贾似道的话术解决了自己不识军事带来的问题,但军备还是没有获得真正的重视,最终还是要面对真实严苛的挑战。再过10余年,蒙古军再次南征,还是逼近鄂州,南宋太学生提议在鄂州曾有战功的贾似道亲征出战,在舆论压力下,贾似道不得不领兵出征,结果却仓皇失措,未加抵抗,即和几个属下一起逃走,南宋军队大败,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天下舆论大哗。再过几年,南宋就彻底被蒙古军灭了。

透过话术操弄,确实可以攫取利益,如同石亨标举夺门之变,甚至颠倒价值造成悲剧,如于谦在夺门叙事下被冤杀,话术奏效;话术迷雾一旦被清澈剖析的坚实事理所扫除,话术用尽,忠诚邪逆都终要各得其所,如李贤之拨乱反正及于谦之被平反。又即便可以透过各种动员,让虚假话术笼罩全组织,如贾似道之善于泡制舆论,但终须面对真实考验,检视一时奏效的话术是否终将用尽,如贾似道之弃战遁逃。对照今昔,党政当局面对臺湾光復节前拒后迎、价值混乱,復以双十讲话无法获得正向回应,适足有所体悟。

#瓦剌 #奏效 #蒙古 #话术 #蒙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