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织布为柬埔寨传统技艺,杨蔚龄年年都向当地居民买手织布,再制公益商品。(联合文学提供)
手工织布为柬埔寨传统技艺,杨蔚龄年年都向当地居民买手织布,再制公益商品。(联合文学提供)

29岁的年纪,有人思考就业下一阶段,有人规画婚姻大事。但担任空服员的杨蔚龄,却甘愿在29岁,辞去光鲜亮丽又稳定的工作,远赴布满尸骨的高棉异地,投入战后重建工作长达30年,在柬埔寨设立流浪儿童之家,让孩童远离人口贩子的魔爪,至今已帮助超过万名孩童接受教育,找到人生方向。

杨蔚龄回忆,当年因空服员职务,时常飞往各国,有回经过曼谷机场时,看到一群来自柬埔寨、准备前往美国安置的难民,「他们大约100多人,安静坐在角落等待,为迎接新生活,他们穿上自己最新、最好的衬衫,但眼神还是非常惊恐,尤其是孩子们,他们时时刻刻紧盯着领队,连厕所恐怕也不敢去上,深怕自己被落下,又要回家。」

流浪儿童之家 远离人贩魔爪

孩子的眼神,触动杨蔚龄的心思,经她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群难民多是因战火而不得不离开家园,「我所看见的,已经是非常幸运的难民,他们能够前往新国家。但还有许多人还等待帮助,让我不禁想:『我到底还能做甚么?』」

隔年,杨蔚龄毅然决然辞去空服员工作,随难民服务团脚步踏上泰国等地,救援柬埔寨难民,「第一次到难民营,震撼非常大。一群华裔难民坐在简陋的茅草屋里面,他们没有书,只能一起朗读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简单中文,我很感动,他们在这种状况下都没有忘记文化的重要,让我决定要将书本送到他们面前。」

杨蔚龄发起募集书本计画,立志让难民营的每位孩子,都能捧上一本彩色印刷的书本,「现代人可能很难想像,难民营中再顽皮的孩子,打开书都安安静静。当他们抬起头来,对我绽开微笑时,感觉如同迎来稻米的丰收。」

看见天真笑脸 继续做就对了

曾称为高棉王朝的柬埔寨,二战后脱离法国而独立,但很快爆发的「红色高棉大屠杀」,却造就满地的尸骨、被地雷炸伤而残疾的人民、贫穷及疾病等问题,即便战火已平息,却使柬埔寨战后重建之路至今仍困难重重。每每看到一生没受过教育的孩子们,只能忍受飢饿与贫穷,靠乞讨维生,杨蔚龄便感到无比心痛,才决议为他们打造一个家。

「在柬埔寨时,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挑战。当家人病弱时、不知明年孩子的粮草在哪里时,我好几次都曾想过要放弃。但每当在无奈中,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或是收到外界温暖的鼓励,我又会打起精神,努力不让环境影响我。」杨蔚龄说,虽曾有烽火但人民也已然重生,「未来,继续做就对了。」

#工作 #柬埔寨 #难民 #空服员 #高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