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大陆都以各自模式成功控制了新冠疫情,但原本治理绩效属于华人社会「优等生」的香港,却接连被疫情攻陷,现已进入「第四波」,每日新增个案持续在近100例徘徊,病毒已悄然潜入各个社区。相邻的澳门早已「清零」和大陆恢復往来,新加坡亦连续2个月维持每日新增个案在20例以内。比较之下,不禁引人好奇:香港究竟怎么了?
近期香港防疫政策的最大争议,莫过于港府宣布向确诊者发放5000港元补贴的政策。儘管官方澄清此举是为了避免民眾因治疗耽误工作、影响生计,但舆论普遍质疑该政策形同「鼓励染病」,更有人计算出,如果市民不戴口罩罚锾2000、违反「限聚令」再罚2000,染疫后还能拿回5000,等同于净赚1000港元,一时成为市井笑谈。
上述争议爆发后,港府立即修改法规,将违反防疫法令行为的罚锾从2000提升至5000港元。然而,这一举措更加暴露出港府治理思维的匮乏。港府简单地以为,透过对平民经济上的奖励或处罚,就可以推动政策落实,但遇上大财团就立刻「软」了下来,表面上在「救经济」,却放任一个又一个防疫破口长期存在,实质上对香港经济危害更大。
此次防疫中,港府难以抵挡餐饮、会展等本地利益集团的游说,餐厅、舞厅、卡拉OK变为高危场所,甚至在疫情尚未控制时就允许举办大型演唱会,以至于出现听眾接连染疫的可怕状况。
在纾困政策上,港府陷入「花钱买人心」的惰性逻辑,实行「全民派钱1万元」、两次发放「保就业补助」,但基层民眾不仅无感,更因为今年《施政报告》未推出新的大规模补助政策,对港府的怨言更甚。
香港的任何一项政治议题、公共政策,无一不扎进「钱」眼里。譬如,本土政治反对力量,永远都把「眾筹」置于最核心,选举要钱、抗争要钱、问政要钱、逃亡也要钱,拨开一层层政治口号,最后总能看到一己之私的享乐和物欲,眾多年轻人的天真热血却为之白白牺牲。
随着美金「大放水」及疫苗量产、拜登胜选,全球投资风险偏好的回升,再加上大陆企业(中概股)避开美国选择在港上市,香港作为国际资金「蓄水池」的功能反而更重要。
明年香港经济情势将更加分化:一边是继续坐享渔利的金融业及其周边行业,另一边却是疫情和温饱威胁下挣扎的基层市民。当香港「穷得只剩下钱」,这座天堂与地狱共存的「折迭城市」,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作者为智库研究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