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气候变迁带给人类毁灭性浩劫,近年来世界不少国家已分别启动发展绿能方案,以期透过减少碳排放量来缓解地球暖化的课题。但根据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的最新报告,在2050年之前,全球清净能源的投资必须增加30%至131兆美元,才能达到「巴黎气候协定」所设定遏止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摄氏1.5度的目标。
IRENA的报告更具体的指出,要达到此一目标,在2050年前全球石化燃料的消耗量必须大减超过75%,同时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也必须扩大十倍以上,以及让交通运具电动化的数量增加30倍。
儘管设定了这些实现全球节能减碳的时程和必须投入的资金等具体数据,但是发布此份「世界能源转型展望报告」的IRENA总干事拉卡梅拉却也提出严正警告,指出「近来的趋势显示,实际情况与我们目标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愈拉愈大」。进而强调,必须大步加快能源转型,才能有效扭转局面。同时也提醒,各国政府其实可利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復甦方案,加速能源转型。
归纳国际再生能源总署的报告,除了提出警示,其实也蕴含了全球产业转型及各国在规划抗暖化对策的莫大契机。以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取代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模式而言,因应IRENA所分析,在2050年前全球石化燃料消耗量必须大减逾四分之三的预设值,则既有石化燃料产业的供应商、消耗者,有必要加快脚步改採低耗能的乾净能源,相对的也就提供新兴绿能产业可观的市场商机。
同样的,为了减少现有交通运具所产生的大量碳排放量,IRENA估计未来交通运具改为电动化的成长空间将可望达30倍。当前除了既有的汽机车业者已经加快往电动化转型的步化,同时也吸引了眾多高科技研发制造业也竞相展开与交通运具电动化相关的跨界合作方案。
然而,除了这些已相对成熟的具节能减碳效应之产业转型样态之下,另外一个值得正视与投入的新领域,当以发展氢能源产业最受瞩目。
关于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因为氢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正好可以符应「巴黎气候协定」所期待的实现碳的零排放。因此,儘管现阶段关于氢能源的发展,仍存有提炼、产制、储存成本过高的层层障碍,但是这些障碍未来都可望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普及化而逐步降低。
正因为着眼于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可期,其实近年来已有不少国家,正不约而同的都以推动氢能源产业做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减碳目标,以及卡位进入「绿色氢能」新兴市场的契机。具体的案例,包括日本首相菅义伟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就指出为了实现于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计画创设基金对从事氢能、蓄电池等减碳相关技术研发的企业提供援助。而韩国则是在2019年就已提出「氢经济路线图」,进而在去年2月订立全球首部促进氢经济发展的专法,以及于今年3月促成包括现代汽车等五大企业集团投入鉅资发展氢能源经济。另外,眼见日、韩等东亚国家已经积极部署,德国也于去年6月公布「国家能源战略」,预计投资90亿欧元促进氢能源产业的生产与运用。
至于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两会于上月所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为了实现于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也已把发展氢能源产业列为实现目标的重要路径。
对比之下,反观台湾不只产业界未见对发展氢能源产业有何规划布局;执政团队更是迄今仍未见像日、韩、中、德般提出相关的战略规划,当然更不像韩国甚至已经订立「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的专法。面对「巴黎气候协定」所设定的限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只是聚焦于投注庞大资源,发展相对不稳定的风力与太阳能发电。以及为了在过渡期以天然气发电取代停止燃煤发电所可能产生的供电危机,却意外引发「三接开发」与「保护藻礁」的纷争。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氢能源经济当下固然已经成为热门议题,但是能兼顾环境永续与产业新创效应的「氢能源经济时代」毕竟还未能真正全面落实。以台湾过去积累的科研能量,既然能培育出半导体产业的护国神山,面对氢能源经济新时代的未来,自然也没有理由自外于此一新赛局。衷心期盼,包括政府部门,以及产业界、智库,能够儘快启动亡羊补牢的对策。则不只台湾幸甚!同时也能为全球的永续扮演正向的角色!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