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景气趋热,惟官方迄今所认定的景气循环,仍停留在2016年初第14次循环的谷底,这个谷底定格至今,已有五年之久,五年之间景气跌宕起伏,如今大概已走过了第15次循环的峰、谷,并进入第16次循环了。不过,这一切仍有待官方认定。
景气变化如同大自然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循环不已,只是大自然的循环极为规律,而景气循环并没有那么规矩,有时景气春天连着好几年,有时一年就结束,有时景气寒冬一年不到便迎来春燕,有时三年之久仍旧大雪纷飞,也因此这个循环到底走到高峰了没?落入谷底了没?必须由专门机构综合总体数据,加以判断。
所谓一次景气循环,是指歷经一个扩张期(谷底到高峰)加上一个收缩期(高峰至谷底),例如我国第二次循环的扩张期由1956年9月~1964年9月,歷时八年之久,随后进入16个月收缩期,合计全循环超过九年。台湾经济发展初期,平均一次全循环歷时五年以上,随着全球资本快速流动,各国循环相互干扰,使得景气循环出现混沌(chaos)现象,波动因此加剧,循环周期也缩短,台湾自1996年起所歷经的六次循环,平均一次全循环降至三年。
景气循环在认定时,最难的是峰、谷的判断,总体数据一直很好,但也许未来还会更好,因此当下无法认定高峰是否已出现,必须等数据趋缓一阵子之后,回头看才会发现高峰的落点。同样的,景气很差的时候,我们也很难在当下判定这是谷底,还得等一段时日,回头看才会看出谷底的落点。因此循环的认定总得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做出判断。
虽然循环的认定得等待一段期间,但是,目前政府景气循环认定的速度也实在太慢了,第11次高峰落在2004年3月,却迟至2008年4月才完成认定,第12次高峰落在2008年3月,这次很快的在2009年3月就完成认定,但随后峰、谷的认定又得花上两年多的时间,例如第13次谷底2012年1月,直到2014年11月才认定,第14次的谷底2016年2月,也迟至2018年2月才认定。
如今已是2021年了,想必自2016年2月迄今五年多来已歷经一次扩张期及一次收缩期了,也就是第15次循环已经过去了,但是负责这项循环认定工作的国发会,竟连第15次的高峰都还未认定,遑论第15次的谷底,这样的速度确实太慢了。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是美国景气循环的认定机构,2020年6月认定最近一次美国景气循环的高峰落在2020年2月,他们只花四个月的时间即做出判断。此前于2010年9月认定2009年6月为景气谷底,2008年12月认定2007年12月为景气高峰,同样也只花一年左右的时间而已,相较我们姗姗来迟的认定,NBER有效率多了。
虽然景气要回头看,才能准确得看出高峰、谷底,惟落后一年认定尚属合理,落后个两、三年才认定未免就太慢了,而落后这么久才公布,常常会与当下的情势格格不入,例如2011年9月公布第12次循环的谷底落在2009年初,意味着即将进入扩张期,其实当下的台湾已进入第13次循环的收缩期了,一边公布的是景气春燕将来的好消息,而现实的处境却是景气寒冬已至,两相对照,十分违和。
政府步调如此缓慢的循环认定,于学术研究上虽有意义,于政府、或民间企业却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也难以做为决策的依据,政府花了这么多的力量与资源,结果认定出来的景气循环难以做为施政的参考,殊为可惜。
也许有人会认为,目前不是已有景气灯号可以供我们判断景气变化了吗?何以还要有景气循环的发布?没错,景气灯号是可以让我们了解短期的景气变化,但却无法告诉我们长期景气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景气循环的峰、谷就是告诉我们景气转折点落在哪里,给我们长期景气走势的座标。若景气循环的峰、谷可以更及时的认定,大家便不会把景气波动,误认为景气循环,或把暂时的跳动误判成扩张或收缩,然而,景气循环能否发挥这个作用,悉数取决于官方认定的速度。
我们认为,负责我国景气循环认定的国发会应效法NBER,提升景气循环认定的效率,同时儘速完成第15次循环的认定。当景气循环的发布更具及时性,非仅有助于国人鑑往知来,掌握景气长期走势,也可以让政府在採行扩大内需、振兴经济政策时有了更明确的座标。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