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河被称作宜兰的「母亲之河」,宜兰的发展与宜兰河息息相关,宜兰县政府向中央争取经费办理「宜兰河水岸慢行道及水域活动环境改善工程」,其中一项子计画是在宜兰河畔完成一幅陶雕壁画,歷时1年,21日这幅宜兰版清明上河图亮相。
宜兰版清明上河图宽6公尺,长30公尺,由6510片陶板组合而成,是县府与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陈世强合作,斥资500万元,因每片陶板都须歷经20道工序,歷时1年才完成。
坐落在宜兰河庆和桥下南岸边坡上的陶雕壁画,内容呈现出20世纪初宜兰河与宜兰城的记忆图像,包括当时原住民、汉人、日本殖民者3大族群的歷史际遇,以及当时的水文脉络、地景样貌、重要庙宇、市集分布与人民生活情形等。
陈世强说,壁画呈现100年前的宜兰河,是中游最热闹的部分,期间有兰阳博物馆、县史馆协助图像校对;宜兰县重视文化,希望能藉壁画让县民、游客了解宜兰旧城的发展,以及城市与河流间应运而生的故事。
昨陈世强带领宜兰高中美术班学生在宜兰河畔校外教学,宜兰县长林姿妙与学生一起为壁画嵌入琉璃珠,林姿妙说,宜兰河是母亲之河,孕育宜兰文化与故事,盼能透过壁画让学子们认识宜兰的歷史与自己的家乡。
宜兰县政府工旅处表示,陶雕壁画是在不影响河川排洪功能的前提下完成,整体「宜兰河水岸慢行道及水域活动环境改善工程」预计今年6月中全部竣工,未来提供县民及游客优质慢活的堤顶散步空间,改善龙舟竞赛的相关设施,陶雕壁画的文史教育意义对观光推广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