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位台大经济系教授与研究员所出版的专书《致富的特权》,最近引发各界热烈的讨论,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一是四位作者中的三位,一位是中央银行前任理事、两位是央行现任理事,这是台湾官场极为罕见的内部人出书检讨自己组织决策的案例。
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二是,着作触及敏感的匯率与利率政策,同时探讨中央银行决策机制与制度的根本,这是过去20年来从未见过的讨论。更进一步,三年前卸任的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歷任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四任总统,他的决策连总统都不敢挑战,专书的讨论引发「挺彭vs.反彭」的阴谋论,经济学教授的专书蒙上浓厚的政治阴影。
我们认为,挺彭/反彭的争辩并没有意义,对于台湾经济发展也毫无助益。前总裁彭淮南自1998年起担任中央银行总裁,直至2018年卸任,20年间取得四任总统的信任,领导央行上下齐心奉献,紧紧守住宝贵的外匯存底,任何政治人物都无法染指,在数次金融风暴狂袭的危急时刻,央行更是台湾金融与经济稳定的定海神针。在到处都是地雷、官不聊生的台湾官场,向一位戮力从公逾半世纪、廉洁专业的官员给予致敬,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礼貌。
我们现在真正应该面对的课题,是「后彭淮南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中央银行?彭淮南从1986年出任央行经济研究处处长,开始参与央行决策,当时PC286刚刚问世,官府公文还在用手写与刻钢板,台湾面临巨大匯率升值压力,行政院长俞国华与央行总裁张继正「匯率每天升值两分」的操作手法引爆了房地产与股市炒作泡沫,当时年轻的彭淮南必然抱持着改革的决心,对于央行的政策有高度的反省,才能在未知的全球变局中打造出他的时代。
1961年中央银行在台湾復业,彭淮南参与了近半个世纪,此时正是承先启后的关键时刻。迎接AI世代、网路原生族群即将成为社会主流,国际金融技巧不断翻新,未来20年,我们不可能再靠着彭淮南留下的胜利方程式一招打遍天下。台湾中央银行要如何与时俱进,用新的技术与工具,把彭淮南留下的成绩发扬光大,这是所有央行官员、货币金融学者、金融行业领袖、行政院长、与未来的总统,都无法逃避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位台大经济学者所出版的专书,无疑就有了一定的歷史价值。如果把《致富的特权》耸动的封面标题拿掉(这显然是出版社编辑为了吸引读者所下的标语),四位经济学者真正的意图,是以系统化、客观数据、一般金融从业人员读得懂的论述,试图探索2020年代台湾中央银行决策的可能性。这是台湾2、30年来第一次有经济学者尝试对中央银行的政策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探讨。社会科学原本就不是物理学,没有绝对正确或是否定的答案,但是坦率与客观的讨论具有高度价值。
金融海啸后,美国联准会主席柏南克採用破天荒的量化宽松,是植基于他自己与Fed官员超过30年的专业研究,加上Fed强大的专业研究团队对日本与欧洲央行政策效应的透切了解,才能在急难时刻採取违反传统智慧的手段,拯救了美国与全球的危机。先进国家关于中央银行政策的学术论文与媒体讨论都极为丰富,这是世界一流国家共同的特徵。
早年台湾曾经有过王作荣与蒋硕杰的王蒋大战,在梁国树、许远东担任央行总裁时期,台湾的货币金融专家也曾兵强马壮,然而当今学术界研究总经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学者屈指可数,过去二十余年彭淮南将所有宝贵的时间都投入实务操作,并没有留下学术论文,对于任内所做的利率、匯率、以及央行组织的决策,也都只有简短、去芜存菁的理事会纪录,外加提交给立法院的官式报告。
新台币匯率与利率水准的设定、央行对监管银行与机构的奖励与惩处、当年如何度过海啸危机、为何寿险公司将巨大的国民储蓄都移转为海外资产等等彻底影响国民财富的央行决策,都应该要有更丰富的专业论述以供后人学习、参考与检讨,台湾新世代的政治领袖更应该要获得基本的训练,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佳的政治判断。
另外,先不提欧美日等主权货币大国的央行,与台湾经济规模相近国家的中央银行,近年国际化的脚步、彼此互动交流的频率极高。泰国央行总裁Veerathai Santiprabhob 于46岁就接下重任,哈佛经济学博士的显赫学歷只是表面,泰国央行官员国际化的速度与深度都超乎台湾想像;澳洲准备银行行长Philip Lowe从基层实习生做起,获得在欧洲多国央行歷练的训练,MIT的博士让他与顶尖经济学家紧密连结;即使政治斗争剧烈的马来西亚也在2018年选出女性央行行长Nor Shamsiah Mohd Yunus,她也有IMF国际资本市场副总裁的经验,在她领军之下马来西亚央行的专业与国际化的进步值得重视。
「未来二十年,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央银行」?这是我辈无可逃避的歷史任务,理性客观、坦诚专业的论证,是一切的开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