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在立陶宛设立「台湾代表处」,外交部长吴钊燮说,这是我国在中国大陆邦交国设立的第一个以「台湾」为名的代表处,意义重大。立陶宛政府也表示今年秋天将在台设处。此事对我国自是一项外交斩获,但实质上对立陶宛发展东亚经贸还可能比较有利。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人口约与台北市相仿,人均2万美元,但因相距遥远,与我国关系极有限。我国早已在邻近的拉脱维亚设代表处,至今都还监管爱沙尼亚与立陶宛两国事务。去年立陶宛曾获我方捐赠10万片口罩,故于今年6月下旬宣布将回馈台湾2万剂AZ疫苗,双方关系友好。但这只是表象,若了解双方互设处的背景,才可窥探实情。
首先,立陶宛曾于今年5月退出了大陆与中东欧国家共建的「17+1」合作机制。因川普展开中美贸易战,并积极禁止和华为等企业往来,同时也强迫相关国家跟进,以至于上述17国中有超过10国陆续和美国签署「乾净网路」计画备忘录,以限制华为在当地建设5G网路设备。
此政策对中方打击甚大,认为这些国家都联美反中,故影响中国大陆在当地的投资意愿,而这也引起合作国家不满,认为中方半途而废,无利可图反而受到伤害,甚至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增加,导致国内反中情绪高涨。
再者,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利用「一带一路」计画有意掌控该国的战略设施,比如5G通讯、港口与机场等,有害国安。甚至「17+1」机制被视为是分化欧盟的利器,例如匈牙利在欧盟对中国人权问题决议时,经常支持中国。此外,还有「俄罗斯因素」。因中东欧国家都曾受前苏联的威胁,反共意识与人权理念甚强,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这些国家都对俄国更加反感,并配合欧盟採取经济制裁。
相对地,当前中俄友好,还共同支持残害人权的白俄罗斯;尤其,去年10月立陶宛祖国联盟党新政府成立,强调价值观外交,自然与中国日益保持距离。
为挽回这些国家的信心,2020年底中国放利并与欧盟谈成《中欧投资协定》之后,中方顺势而为,在今年2月初由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举行「17+1」视讯峰会,并加码提出大额投资计画。但中方几经疏通,仍有包括立陶宛等6国仅派部长级官员与会,甚至扬言退出此机制。立陶宛还表示,有意在台湾开设经济代表处,以拓展双边关系来表示抗议,同时也向美国表忠,让北京顏面无光,可见双方积怨已深。
中东欧是中国进入欧洲大陆的入口,立陶宛更是中欧铁路运输重要的中转站,对「一带一路」的地位重要。目前除立陶宛外,还有爱沙尼亚及部分东欧国家也考虑退出「17+1」,他们是否也会来台设处还有待观察。立陶宛设处案虽是台湾外交的胜利,其实更是大国博弈的结果,政府后续还须注意中国大陆的反弹并妥善应对。(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