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来,远距工作或居家上班(WFH)成为许多行业的新常态,却也给予网路骇客可乘之机。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研究指出,以美国为例,去年3~6月各行各业在家上班多寡与网路攻击事件频率间存在正向关系,其中以科技产业为最,金融业位居第二。再就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网路攻击事件来说,截止去年9月初,各行业中除了健康及相关的制造业外,以金融保险的件数最多,占比达25.3%,显见疫情令金融业乃至于整个金融体系承受极高的资安风险。

事实上,网路骇客攻击金融业不是新鲜事。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不断创新与行动装置的普及,金融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日益依赖应用程式介面(API)及与核心资讯系统桥接的科技,进而使大量敏感性个人资料与交易资讯暴露于不同存取管道,除了增加个人与业务机密资料外泄风险之外,也让金融体系的资讯系统易遭受骇客攻击。而且上至一国央行,下至个别银行、电信业经营的金融系统都难幸免。诸如2016年2月孟加拉央行于美国纽约联邦准备银行的帐户遭骇客入侵,窃走8100万美元;同年7月我国第一银行内网也被入侵,导致ATM遭盗领8327万余元;2017年10月我国远东银行用来连线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网路(SWIFT)系统的电脑遭骇客植入恶意程式,操控SWIFT系统转帐并分批匯往不同海外银行,金额约达6000万美元;去年10月远在非洲乌干达的MTN与Airtel电信公司所使用的第三方支付系统也遭骇客入侵,损失不赀。

基此,国际监管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认为,由于金融资安事件难以完全避免,故金融行业不仅要做好事前防御工作,并须具备在事发当时的紧急应变,以及事后的灾害復原能力,才能增强网路韧性,降低网路攻击的营运损失。知名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更联手对国际相关组织、各国主管机关及金融机构提出四大建言:

第一,骇客入侵事件有其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考虑到金融系统在全球已紧密相连,彼此亦相互依赖的现况,以及现今的骇客少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有规模、有计划地发动攻击的国际金融犯罪组织,且每次攻击受影响的对象已非局限于单一机构等情形,想要仅凭单一国家、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单打独斗,有效预防骇客攻击威胁的难度加大,使跨国合作有其必要性和急迫性。

第二,导入公司治理,明订内部各自权责,要求经营管理阶层重视,并成立具备独立资安职能的专责单位。除了跨国合作,各个政府主管机关、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内部也必须订出各自权责。例如欧洲银行监理机关(EBA)所发布的「资通讯科技及安全风险管理指引」,即要求金融机构要将资安职能与一般资讯作业流程相隔离,以确保其独立性与客观性,并监控资安政策与措施之落实情形,定期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依实际需要不定期提供有关资讯安全及金融机构风险之建议等。

第三,成立金融资安资讯分享与分析中心(FISAC),推动资安联防,提升资安防护能量。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融机构因应骇客入侵等资安事件,各国案例分享与其所採取的行动方案,也甚为重要。例如美国金融服务资讯共用和分析中心(FS-ISAC)与英国资安分享中心(CiSP)即持续搜集分析国内外金融资安情资,提供金融机构资安预警及强化资安防护建议。我国金管会亦于2017年1月成立类似的金融产业资安分享平台,经此架构,可积极与其他国家资安机构交流合作、扩大情资来源等,有效提升金融体系的资安防护能力。

第四,金融机构一旦发生资安事件,除了即时向主管机关通报之外,亦可透过FISAC资安分享平台查察有否其他业者遭遇类似的攻击,并运用他行的相关案例与本身资安事故应变能力做好快速止血处理。至于对无前例可循且较为棘手的案件,则可透过外部专业资安服务团队协助,即时有效地处理骇客入侵事故,防堵入侵管道,并儘速復原资讯系统至正常状态。

要言之,由于国际间的网路连结既深且厚,新冠肺炎疫情又强化了金融服务的全面数位化深度,使金融服务提供者(包含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科技业者)面对的网路攻击威胁与日俱增。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与服务发展环境,让相关业者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持续安全地提供大眾各项新金融商品服务,实为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一大挑战。未来除了政府、中央银行、监理单位、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资安团体应齐心面对网路攻击外,金融服务提供者亦应自行扩建资安单位与培训相关人才,以强化资安能力,才能提供优质、安全的金融服务,并藉此建构出自身在数位时代下的企业竞争力。

#攻击 #服务 #网路攻击 #系统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