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警戒期间死亡人数高达近800多人,面对不停歇的死因质疑声浪,专家谘询小组召集人张上淳曾说,「死亡率高与家属具DNR观念(不施行心肺復甦术)有关」,有相当比例的病人是救得回来的,引发轩然大波,医界批评这是对家属的打击,而他也在沉寂几天后致歉。
指挥中心分析双北死亡个案资料表示,5月18日至6月24日间,有17.85%病患或家属签DNR(不施行心肺復甦术),平均75.8岁,9成有潜在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
而本报取得健保署DNR统计资料,发现全台65、75岁以上长者签署比例是7.77%、8.79%,而近3年主诊断为癌症者的比例为10.55%,双北确诊死亡个案签署DNR比例,甚至是长者的2倍多。
对于指挥中心一度将致死率与DNR挂鉤,健保署长李伯璋说,不论是新冠肺炎或癌症,假如无法继续治疗,签署DNR是好的,不过有时DNR概念若不够普及,真出现还没治疗就离开的案例,就会有点可惜。
一位新冠肺炎家属表示,先生在确诊入院后,其实状况还在控制,但护理人员一直跟他们谈签署DNR,让他们觉得十分不解,觉得触霉头。
北医附医胸腔内科主任周百谦则说,疫情爆发时医疗满载,大家悲观以对,医师凭着有限的药物、设备,去面对可能呼吸衰竭的危险族群,多会偏向家属预告插管、难以拔管的风险,就有可能去碰触DNR。
但台北市医师职业工会发言人陈亮甫说,确诊者病况变化大,疫情严峻时陪病管制严,若状况危急,家属无法随时在旁,医师会较积极询问DNR意愿,这是趁家属还在时让家属考虑,不代表此事不该被谈论。
北市联医整合医疗科主治医师姜冠宇强调,造成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医疗量能不足,DNR只是必经之路,在资源不足前提下,即使不签也不保证能救回,DNR应回归单纯伦理问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