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蓪草纸超过1甲子的曾素香,是新竹仅存的「撩草」师傅,15岁时就接触这门传统工艺,并比一般人有慧根,要练习3年以上才能学得撩草技艺,曾素香只花了1年就能上手。虽已高龄7旬,仍为了这门即将失传的工艺努力传承。
有超过半世纪年资的工艺师曾素香,见证了蓪草工艺的兴衰,当许多师傅选择另寻出路而弃刀时,曾素香仍坚持守在这个领域上,希望将撩草技术与蓪草工艺永续传承。
绿种籽人文团队指出,「蓪草」在18世纪原生于新竹县山区,也叫做「通脱木」,其质地轻盈,茎干里的白色髓心经通脱出后,可透过「撩草」步骤,片成1张张的蓪草纸,用来制作书画用纸,经过染色更可以做成各式纸花工艺,甚至各式室内桌饰,既生动又优雅。
18世纪时,竹堑城的汉人向原住民购买蓪草植株,蓪草工艺师们再将其通脱后把白色髓心制成蓪草纸,并外销到大陆广州贩售,是当年竹堑城很蓬勃的产业,据传当时8户人家就有1户是做蓪草的,整个竹堑城又以南门地区最多,占了70%,因此当时的南门也有「蓪草窝」之称。
创立「蓪草文化艺术工作室」的张秀美,则生长在1960至1970年代新竹蓪草工艺最繁盛的时期,歷经兴盛与衰落,她希望凭藉对蓪草的情感与热情,让更多年轻世代看见蓪草之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