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大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同时担任《经济学季刊》主编、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共同富裕」是当前由大陆官方提出的「热词」,社会上有不少讨论,何谓共同富裕?姚洋指出,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共同富裕不是要把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拉下来,而是要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上去,须精准提高民眾收入能力。

《环球时报》刊出姚洋的文章,他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吃过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亏,在「大锅饭」体制下,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民眾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经济体系低效,「我们不能再重复这样的错误」。

姚洋表示,当前一小部分人不仅财富来路可疑,而且高调炫耀,引起社会反感,但「杀富济贫」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企业家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承担企业失败的风险,社会舆论容易被「幸存者偏差」所左右,只看到成功的企业家,而容易忘记那些失败的企业家。

姚洋说,实际上,成功企业家的高收入是建立在失败企业家的损失之上的,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层面上,让潜在的企业家打平他们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成本。

姚洋认为,共同富裕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托底」,另一个是「提升」。「托底」就是为所有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让民眾摆脱对衰老、失业、疾病和匮乏的恐惧;「提升」就是提升民眾的收入能力,让所有人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收入。

他又指,二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按要素分配要尊重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同时也难免受到能力和努力之外因素的影响,因而必然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姚洋说,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和再分配对收入和财富进行二次调节,但调节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把从企业和高收入者那里收到的税收分给低收入者就了事,而是精准地提高民眾的收入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共同富裕。

#收入 #企业家 #能力 #分配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