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总统的「论文门」风波已延烧2年多,「一个真相、各自表述」,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目前看来争议难有平息之日。政客来去穿梭如织,相关博士论文及学位事件或许随着时间逐渐被淡忘,但对台湾学术伦理、教育行政管理、乃至民主法治隐然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针对蔡英文博士论文及学位的指控,总统府发言人张惇涵一再呼吁,「期盼社会各界以LSE(伦敦政经学院)校方的正确资讯为事实基础,勿受错假讯息所误导,也勿以讹传讹。」现阶段与其陷入难有交集的事实认证,不如以国际案例与经验为借镜,从提升学术专业、伦理,建立社会共识的角度,导正部分政客不择手段取得博士学位的风气。

澳洲学者布芮泰格就认为,公眾人物涉及论文及学位弊端,当事人固然要负责,真正的警讯是,他们的行为反映了普遍深植社会内部的症状。

政客的论文与学位争端古今中外莫不皆然,《德国之声》报导,在过去10年至少有20位普受尊敬的德国政治人物陷入学术操守问题,包括曾被视为政治明星的前国防部长古腾伯格、前教育部长莎万等,他们不但被迫辞职并丧失博士学位。甚至德国籍的欧盟执委会首位女主席范德赖恩的博士论文曾被怀疑,但因情节不重安然无事;目前代表「绿党」竞选总理的蓓尔伯克也遭政敌质疑她的「LSE」博士学位不清不楚。LSE曾涉及前利比亚独裁者格达费的儿子赛伊的博士学位丑闻,难免予人LSE学位「含金量」不高的印象。

英国人对拥有博士学位相对低调,而在美国一般社会对博士头衔不会特别重视,但在许多国家想要出人头地的最佳捷径就是顶着博士光环,这种特殊歷史与文化背景也造成了博士论文及学位争议层出不穷。

德国是高度民主法治社会,即使涉及论文与学位丑闻的政客黯然离去,仍难以弥补对学术专业、伦理及诚信的伤害,德国内部也因此反省,设立非政府组织,建立监督、防范假论文的机制。

政客的剽窃、甚至造假的博士论文或学位如同传染病扩散,在法制化较低国家所造成的政治及社会成本难以估算,研究报告显示,在俄罗斯,涉及博士学位丑闻的省长无论行事能力及道德普遍低于平均水准,「剽窃是腐化行为及无能的预告」,这些公眾人物对民主做了错误、危险的示范。

教育部也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学术伦理案件处理原则》,列出10大类别违背学术伦理的不当行为,其中包括造假:虚构不存在之申请资料、研究资料或成果;变造:不实变更申请、研究资料或研究成果;抄袭:援用他人之申请、研究资料或研究成果未注明出处等。如教育部、高等学府、学术界及政治人物能建立集体共识与责任,资讯公开化、过程透明化,所有的争议自然会化解。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博士论文 #LSE #伦理 #博士 #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