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日益重视环境永续和温室效应的议题,国际社会更加速推出更高规格的碳排检验及重要管制措施,例如国际碳揭露专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乃至于数月前欧盟再宣布要在2023年课徵「碳关税」──亦即根据进口产品的碳排量多寡再加徵税负;这些不仅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于「碳排」议题的高度重视,更使得环境永续在近两年来,跃升为ESG的三个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课题,同时也象徵,未来环境永续未达标的企业,营运风险会愈来愈大,甚至会被淘汰,转型也势在必行。
事实上,不少国际指标龙头企业已着手要求供应链,提前达阵「碳中和」目标,连大型机构法人、主权基金,也开始淘汰对高碳排企业或相关产业的投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苹果,不仅多次要求其供应商多採用「绿电」,月前更宣布要求提前在2030年,其所有往来的供应商企业都必须达阵「碳中和」目标。为此,身为苹果主要供应商的台湾护国神山──台积电,早已大手笔的展开绿电採购。
面对全球迈向净零碳的潮流,无论是企业之间生产面的合作,或是向市场争取投资资金,高碳排产业在永续意识日益伸张下,恐将加速被淘汰,台湾产业当然不能自外于这股国际潮流,应该更有危机意识的努力採行各种在生产面的减碳措施,朝「碳中和」目标迈进。
目前台湾的金融业者也在授信业务上,开始针对符合永续营运要求的企业採取差别化订价策略,例如先前友达的500亿元联贷案、以及亚东石化200亿元联贷案,都有这种连结ESG来给予利率减码优惠的机制──其中,友达联贷案连结在道琼世界永续发展指数的总评分变化,亚东石化则连结温室气体排放、节电省水等作为利率优惠指标。
然而,值此之际,国际社会既已大幅拉高对排碳议题的检视规格,台湾金融业也开始在授信业务上进行与减碳有关的差别化订价,但台湾的相关准备仍有不足,其中最受外界瞩目的其中一个工程,就是到底台湾的「碳权交易所」何时才会建立?
碳权交易所的建立为何重要?
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这个架构之上,碳排量的多寡将可直接化为市场订价来检视和控制──排碳量控制有成、甚至减碳的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碳权可以卖给其他高排量的公司、产业;而相对的,其他高排碳量的产业或公司,就必须从交易所购买碳权,来弥补其在营运面的环境永续所作不足之处。
未来一旦台湾成立碳权交易所,则服务业、绿能、太阳能产业通常会成为碳权的卖方,而其他如石化、制造、运输、营造等制造业,多半会站在碳权的买方,而经过碳权交易、碳排量被市场订价的过程,会使得碳排的控制直接进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因而得到更高度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碳权交易所的设置更显重要,尤其是上市柜公司已陆续採取「内部碳订价」机制,包括台达电以及开金融业之先的元大金,均已实施内部碳订价,比起过去直接计算碳排量,碳订价措施将排碳的成果直接反应在各部门的成本、效益计算上,对于碳排控制将更具成效。但这些上市柜公司虽然已採取内部碳订价,并准备进一步和国际市场的碳订价接轨,但台湾却缺乏「碳权交易所」的设置,实在是缺了一角的遗珠之憾。
其实,台湾要成立碳权交易所的呼声一直不断,端看有没有执行的决心。
目前在金管会辖下的证券周边单位F4里,已搭建许多新创平台、创柜板、兴柜板等不同交易系统以及交易平台的经验,如今再搭建碳权交易所,应该不是太难的事。
同时在金管会推进「绿能金融2.0」政策之下,更应该儘早建立起碳权交易所,以让企业在减碳的同时,更进一步把减碳「有价化」,并透过公开市场交易、订价机制的建立,让碳价更能规格化,也能藉此让企业对于减碳、控制碳排作出更有效率的管理,最终推进台湾迈向「零碳」目标。
正因为设立碳权交易所最能发挥减碳功能,而现实环境也不容台湾再拖延,包括对岸的中国,已成立号称全球最大的碳权交易市场,宣示要追求「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台湾此时更应该急起直追,不能落后于该国际潮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