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成长于共产东德却崛起于民主西德,连任德国总理16年的梅克尔,成为团结欧洲的中流砥柱及西方民主价值最强的守护者。在这位欧盟铁娘子眼中,是如何看待中美两大强国?本报特摘录天下文化出版的《梅克尔传》以飨读者。
早在欧巴马提倡「亚洲枢纽战略」之前,安格拉.梅克尔已频频出访中国,几乎每年都会去一趟北京,以加深德国和中国领导人的关系。她的外交政策顾问霍伊斯根说道:「她早在二○○五年就说过,中国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我们必须跟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她在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身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中国的教训以及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危险,未曾偏离梅克尔的雷达。」
她刚当上总理那几年,因为出访中国而兴奋。她在中国见到不少文化界人士、科学家、企业家和官员,这个新兴巨人的进步让她惊异,因此有不虚此行之感。她问道:一个採行中央计划经济、一党专政的国家何以能让数百万人口摆脱贫穷,不断增加全球影响力?这样的轨迹似乎史无前例。梅克尔从北京回来时,通常会给德国企业带来一篮子有利可图的贸易协议─终于使中国成为德国汽车的三大市场之一。
走钢索 商业利益vs.人权
然而二○○七年下半年,梅克尔却没能和中国谈成任何协议,也见识到「中国奇蹟」的黑暗面。德中双方关系突然降温,是因为梅克尔九月下旬在柏林接见达赖喇嘛,而且和非政府组织、异议份子及独立记者谈话。八月陪同梅克尔访中的发言人韦翰(Ulrich Wilhelm)说道:「她每次都会谈到人权问题。」她第一次见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就曾开门见山地说:「我钦佩贵国的进步,但在展开我们的会谈之前,我无法不提及人权的问题。」
中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认为这是在干涉中国内政。为了表示不满,他们不但让梅克尔空手而回,更在同年十一月法国总统萨科吉(Nicolas Sarkozy)来访时,跟他签署了三百亿美元的合约。梅克尔不禁注意到,就敏感的中国人权问题,萨科吉可说如履薄冰,不敢踩红线,惹中国发火。自此之后,梅克尔犹如在自己的价值观和维护德国商业利益之间走钢索,特别是在和中国领导人的闭门会议上。她一直努力和北京建立良好关系,因此赢得了中国歷届领导人的信任。无可讳言,这种信任是以道德为代价换来的。
拒对立 与古老文明互学习
二○一三年上任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对梅克尔说,在中国和其他地方,支持人权最好的方式就是消除贫穷。但她不完全同意,依然认为自己有权就北京对少数民族和基本人权的无情镇压,说出自己的看法。据报导,她对习近平说:「如果你採取镇压的手段,我们就不得不公开支持抗议者。」虽然梅克尔说习近平日益强硬加上大搞个人崇拜,这些做法「令人失望」,但她还是从一个比较复杂的角度看待中国,而不仅只是自由和不自由的二元对立。因此,梅克尔也会诉诸软性的手段─并非作为强硬谈判的替代品,而是她对一个在西方经常被忽视的古老文明表示尊敬的方式。
梅克尔热爱歷史,有鑑于她对中国歷史的着迷,今日中国展现的全球抱负也就没那么神秘,也许对她的威胁也就没那么大。她是一名科学家,因此她很清楚中国在技术发明方面的卓越成就─例如火药─中国也是最早进行天文研究的国家(于十七世纪的清朝)。她曾说:「我常和习主席讨论我们如何学习对方的长处。我访问中国时,他们的领导人告诉我,在过去两千年中,有一千七百年,中国的经济领先全球。如果我们重现传统的荣光,你们可别难过。」梅克尔比较近三十年中国非凡的进步以及从二战的灰烬中崛起的德国。她指出:「中国的崛起和德国一样,大抵是基于勤奋、创造力和技术能力。」在她担任总理的十六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了二○二%。她警告说:「再过十年,我们将需要能阅读中文专利的人,因为中国人不想用英文撰写专利说明书了。」
观趋势 不能被政治绑架
她提醒自己的内阁,中国的目标是站在人工智慧的先端;二○一七年,中国在人工智慧领域投资了一百二十亿欧元,而德国只花了五亿欧元。她认为中国进步的脚步快得令人瞠目结舌,与其说是一种直接威胁,不如说是一种鞭策,激励欧洲快速发展。她说:「我相信晶片应该可以在欧盟生产,而欧洲也该有超大规模的云计算平臺服务商,并且能够制造电动车的电池芯。」就这类的技术问题,很少国家元首能够侃侃而谈。由于她曾生活在警察国家的监视下,她认为欧洲应该制定隐私权保护及全球数位标准的规则─以成为美国和中国之外的选择。她说:「我坚信个人资料不属于国家或公司。」梅克尔是个务实的人,一方面和中国的电信巨头华为谈判,另一方面加强德国政府对电信设备供应商的审查,并界定德国数据的安全风险。儘管她对共产党统治的现实生活有亲身体验,仍拒绝透过意识型态的棱镜来看中国。她也承认,中国和东德、苏联不同,中国已进行经济改革,使其数百万人民得以受益。
对大西洋两岸的许多人来说,从二○一九年中国持续镇压香港改革派和维吾尔族来看,梅克尔的务实主义显得空洞。想必这又是梅克尔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她认为德国和中国的贸易太重要了,不能被政治绑架。梅克尔擅长用歷史学家的角度观察趋势,她已看到了不祥之兆。若西方不尽快开始向中国学习,将来可能会远远落后。
小檔案:坚持隐私 近乎偏执
梅克尔对隐私的坚持已近乎偏执。她不写日记,不用电子邮件,只有在必要时,才会传送简讯。曾跟她来往的人,只要有人透露她私生活的细节,就算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她也会与之绝交。
有一位政治盟友公布了她写来的简讯,儘管内文只有四个字:「多谢建议」,但却从此失去梅克尔的信任。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