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积极转型绿能的台泥,昨在高雄小港旧纸厂举行国内第一座高阶高容锂电池工厂动土,预计2023年完工,未来产品锁定太空科技、千万电动超跑顶端客户。面对政府预告要收碳费,台泥董事长张安平昨表态支持,但反对齐头式「一刀切的碳费」。

可供2.4万辆电动车使用

昨动土典礼,行政院副院长沈荣津、高雄市长陈其迈都出席,表达重视态度。陈其迈表示,台泥起家厝就在高雄鼓山,这次投资意味重新定锚,将高雄打造为能源科技发展重镇。

小港超级锂电池工厂,是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负责打造,共投入120亿元,未来产能1.8GW,换算一年可供约2万4000台电动汽车所需长程电池量。但台泥表示,生产高阶高容量电池锁定顶端客户,将专供太空科技、千万电动超跑使用。

台泥解释,所谓高阶高容量电池,可在相同单位时间下,比一般电池放电量高10至20倍,已有国际客户表达兴趣。

台泥本就有能元科技,生产高功率圆柱形电池芯,未来加上三元能源,合计一年电池总产能会到3.2GWh。而高度自动化的小港厂,设定为「前导计画」样板,未来成功后,张安平说,考虑到国外复制设厂。

支持碳税 不认同一刀切

面对环保署预告《温管法》,要对国内200多家排碳大户收取碳费,张安平表达支持碳权、碳税(费)、碳交易,可是强调不赞成「一刀切的碳费」制度,认为要有「配套措施」。

原因是模范企业如与一般企业都课徵相同的税,最后就会没有人要减碳,相对齐头式碳费,他较支持碳交易制度,其降低的排碳量会比一刀切碳税更有效率。

所谓的配套措施,张安平建议政府有三点要做,第一是要求「碳足迹先做」,请企业把碳足迹算清楚。其次,进口产品也要收取碳费,产业竞争才公平。第三是要注意不同规模企业面对碳权的敏感度,像科技业大户,闭着眼睛都可以买,但是剩下弱的企业因此可能买不到碳权。

布局海外市场 传捷报

台泥昨也同时宣布,今年併购的义大利电池厂NHOA,刚刚拿下澳洲南部Synergy授权200MWh的储能案场。加上先前宣布要在台泥苏澳、和平两座水泥厂,各建置87.5MWh以及250MWh的大型储能系统,等于台泥同时展现抢占国内外庞大储能需求企图心。

#电池 #碳费 #太空科技 #动土 #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