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政府推动节能减碳政策时往往担心产业界因生产成本垫高而反弹,但在国际环境治理浪潮下;如: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小组(IPCC)建议各国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减少45%,并且要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碳中和)」。2021年7月欧盟执委会推出《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预计自2023 年起对高碳排产品课徵碳税。以及台湾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陆续规划开徵碳边境税等;国内从大企业乃至于中小企业皆清楚认识到,若再不积极管理自家产品的碳足迹,未来产品进入他国市场时可能因高额碳税而失去竞争力,甚至会被排除在国际市场或供应链之外。
然而我国净零碳排配套至少有能源转型、碳费制度、辅导节能减碳等三大痛点需要公私部门协力推动:
第一,绿色转型首重能源转型。发电是台湾碳排大宗,2020年光是台电发电所产生的碳排就占全国碳排总量的92.67%。这么大的碳排量一方面是来自于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火力发电为主,另方面则是逐年攀升的用电需求。
为了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政府预计在2025年时降低燃煤发电至27%,提升碳排仅占燃煤发电40~50%的燃气发电至50%,并将再生能源装置容量提升至20%。然而10月6日经济部王美花部长在立院答询时坦言,截至2021年8月我国绿电占比仅5.5%,离年度目标12%有较大落差。此外第三天然气接收站(三接)也因环保争议而延宕。
再从用电需求端观之,美中贸易战和新冠肺炎大环境下,台商回流、国际转单和台积电扩厂都大幅增加台湾电力需求。
台湾年用电量在2018年创下2665亿度新高后,2020年增加至2,710亿度,政府预期2021年用电量因企业扩产、民生用电需要可能再创新高,至2025年时台湾年用电量可能突破3,000亿度。综上,绿电和低碳能源设置进度能否跟上台湾用电成长是一大隐忧。
第二,对企业而言,不论是国内碳费或国际碳边境税等经济诱因,或者基于ESG企业社会责任考量,企业普遍愿意寻求节能方案和採购绿电。但用电大户如台积电一家公司就可能买光台湾多数绿电,那其他中小企业要怎么办?
眾多买不到绿电的企业替代选择是购买碳权或缴交碳费。目前政府政策方向是以碳费平台为优先考量,暂不考虑碳税或碳交易平台。既然政策方向确立,期待相关配套,如碳定价机制,碳排盘查、申报、查证机制都需要政府尽速出台方案,让企业能有依循。
第三,净零排放和绿能是世界潮流,企业不转型就淘汰无话可说;但台湾有近150万家中小企业正面临无法自主创能又买不到绿电,而缴交碳费并非治本之道,长期的节能减碳才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
投资绿能或节能设备需要资金,需要技术解决方案。融贷部分国内以永丰金、国泰金和国票金较为积极推动,但相关绿色金融人才稀缺是一痛点,需要政府加持。另方面,节能减碳技术服务实有新兴产业潜力,初期阶段或可透过扩大政府奖励补助机制与媒合机制促进企业投入绿色转型、吸引人才投入。
绿色转型是国安层级议题,是台湾无可迴避的国际治理责任,更攸关台湾经贸发展前途,既然产业界已有共识,政府可扮演更积极角色。例如国发基金曾编列100亿规模、100亿融资保证的「国家融资保证机制」鼓励投资国内公共及绿能建设,但据闻额度已经用罄。期待政府持续加码鼓励「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与服务」、「节能减碳技术发展与服务」,公私协力共同打造绿色永续的台湾。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