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在大陆主要是因为碳中和政策,几年下来的煤炭减产,造成供应不足,煤价攀升,电厂考量燃煤成本太高,乾脆减少发电,一些城市9月以来都陆续发生限电问题。

大陆2021年前三季GDP年增率为9.8%,全社会用电量则年增12.9%,同时期火力发电年增近12%,但煤产量却仅年增3.7%。这代表煤炭供需紧张背后的原因,是长期煤炭产能调整的结果。

2016年大陆就开始实施煤炭供给侧改革,当时估计要用三到五年时间,退出约5亿顿的产能、并减量重组5亿吨,最终统计在「十三五」期间,共退出了超过10亿吨的煤炭落后产能。

根据统计,2013年到2020年,大陆煤炭产量仅增长11%,但全社会用电量这八年则增长了41%。即使大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电等再生能源,然而再生能源的替代速度赶不上用电量,用电需求对煤炭形成强力的支撑,推升煤价大涨。

高煤价还能维持多久?大陆国家发改委过去几周陆续对煤炭业祭出组合拳,加上重启煤炭閒置产能,煤价跟着大跌。不过投资人也不用期待减煤放松,大陆官方确立的减碳政策「到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并没有改变。从投资角度上看,则有几个思考方向。

首先,能源价格短期飙涨若是过快,下游转嫁能力势必有限,从需求端看很难支撑一路走升的飙涨格局。加上官方打压煤价,原料价格涨幅趋缓,部分商品价格甚至开始出现拐点,制造业在成本端的压力获得初步缓解,有利毛利率回升,企业业绩可望见到进一步改善。

但长期来看,化石能源价格还是会持续上升,因为减碳是全球趋势,未来碳税跟碳交易的费用都会转移到能源成本上面。因此过度仰赖煤炭的行业,长线依旧不利。

其次,碳中和目标要达成,最终还是要靠降低非化石能源及再生能源的成本,才不会造成能源危机。从这方面来看,大陆是绿色能源的重要生产国及消费国,水电、风电、太阳能装机规模居全球之冠,规模经济建立后,有望逐步降低全球使用绿色能源的成本。

这个趋势也反映在投资上,大陆一些制造业大厂,在太阳能、动力电池、储能、面板、化工新材料、电动车零件等方面,已经逐渐建立起具备全球规模生产能力、且成本低廉的优势,这些行业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世界级的龙头公司出现。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长线看依旧是潜力板块,儘管短期估值偏高,波动性大增、分化也加剧,股价难免震盪,但这产业还有很多值得持续深入挖掘的相关应用及技术,很多零件公司都可能会有新的投资机会。

这方面衍生出的就是功率半导体及智能物联网(AIOT),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主要是太阳能、风电、新能源车等产业,因此行业能见度也佳。智能物联网则因为5G及电动车趋势,未来需要更多串联应用,也是重要的投资趋势之一。

至于消费、互联网板块,本来就不太受能源政策影响,虽然先前因监管的不确定性,一些绩优股第三季以来跌幅明显,但伴随修正,这些优质公司的估值已经回到合理区间。整体商业模式、行业前景仍佳,获利未来三、五年也有机会重拾较正面的复合成长,亦值得布局。

#行业 #大陆 #板块 #太阳能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