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统计资料,意外看到财政部针对营业人地址登记楼层最新统计。这份资料的有趣之处打破营业人登记刻板印象。

整体来说,一楼仍是大宗,可是在2-5楼,甚至更高楼层也颇受青睐,地下室也有一席之地;许多行业已不锺情于一楼,寧可选择较高楼层撙节租金,把预算转往其他方面运用;更有意思的是,坚守一楼的业主以30年以上的老字号者为多,经营一定时间以上的业者反而勇敢转向其他楼层,同时,都会区在高租金下,让业者转向其他楼层,中南部与花东地区的业者或因习惯,或因区域建物型态多为透天等理由,仍有9成以上登记在一楼。

在业种上,彩券、典当与槟榔业因为营业特性,多数仍维持在一楼,但某些营业面积大,例如月子中心与健身房,或是以专业吸引客户追随的产业,如保险、专利人与报关行等,就会转进其他楼层,甚至于地下室以节省开支。

从统计观之,足堪证明经营型态越趋多元;扣除店面租金高的因素外,原因有三。其一,多元型态的微型创业兴起。新创者为求生存多数会精算成本,对于营业所在地也会斤斤计较。

其二,社群媒体带来行销革命。业主有舞台展示自己的竞争优势,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量与主导权,并能和客户产生连结与互动。

其三,电商与外送平台提供了新选项。电商与外送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间最后一哩路的距离,虽然抽成不低,却也让业主解决金流与物流的问题,促使选店更充满弹性。

科技来自人性,也改变产业生态,疫情加速了消费者们转向虚拟世界的趋势,其逐渐衍生扩大的生态圈,无形中也带来新商机。目前看来,经营者们在各式平台上重新拿回声量与主导权。反观店面虽然不可能完全消失,可是在高房价、低投报的后疫情下,房东们是得换换「一店三代,永远不败」的思维了。

#登记 #楼层 #一楼 #声量 #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