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到底有没有通膨,通膨压力是上升或趋缓?近来备受各界关注,特别是官方立场更是民眾关注的焦点、判断的依据。一个月前,主计总处示警通膨压力升高,但日前主计总处公布10月物价统计时却认为通膨压力已经趋缓,让人深感不解。
才过一个月,官方判断的变化竟如此之大,然而,通膨压力果然趋缓了吗?自然是没有,政府显然是过度乐观了,因为在这一个月之间不论是国际油价、农工原料的行情,涨势未休,即使本月初涨势略缓,但是从长期趋势观察,月初这个变化恐怕只是短暂的波动而已,以瞬间的波动来解释长期的趋势,有些牵强。
举个例子,11月初西德州原油一度跌到每桶78美元,这个价格是比10月下旬来得低,然而才几天工夫,11月9日又已升逾84美元,另外,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全球粮价指数也连续第三个月上涨,创十年新高。由此可知,在全球经济情势瞬息万变的今天,以短期统计上的波动来判断长期走势,是不相宜的,容易失之于误判。
从全球四十年来的长期发展观察,今天全球要再重演1974~1981年的停滞性通膨(stagflation),出现两位数的通膨率已不太可能,因为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生产、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备、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资讯快速的揭露等因素都可以降低预期心理,提高供给,而让通膨不至于失控。
虽然,如今不至于重现四十年前的停滞性通膨,陷举国于水火,然而一年来国际原油、农工原料大涨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可能凭空消失,透过进口、供应链的传递,各业生产成本为之提高,如此通膨压力岂能不升高?当全球物价上涨压力仍未消失,台湾的通膨压力怎可能趋缓?
我们可以看一下底下的四个现象,来判断如今通膨压力是否已趋缓:
第一、趸售物价涨幅创40年新高:趸售物价(WPI)系综合进口、出口及国产内销三项物价所编制的指数,除出口物价以外,其余两项反映的是厂商进货成本变化,10月涨幅(年增率)14.78%,创下1981年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新高,近三个月的涨幅依序是11.78%、11.95%、14.78%,这说明今年以来,厂商成本升高的趋势并未改变,通膨的压力并未消失。
第二、趸售物价的消费用品涨幅创13年最高:有没有通膨是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判断,其涨幅即称为通膨率,然而消费品来自生产物料、人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生产阶段依序有上、中、下游之别,下游的消费用品价格(厂商卖给零售商、超市的价格)最接近消费端,可视为CPI的领先指标,年初以来趸售物价里的「消费用品价格」微涨而已,惟自7月以来有扶摇直上之势,依序是4.04%、5.69%、4.44%、6.73%,10月6.73%这个涨幅已创下2008年8月以来最高,反映零售商进货成本升高趋势未变,虽然零售商在市场竞争之下未必敢调涨价格,以致这个压力尚未下达于CPI,惟压力升高之势并未消失,如此通膨压力何来趋缓?
第三、消费者物价逾四分之三项目上涨:我国消费者物价调查食、衣、住、行、育、乐等消费项目,总计查了370项,与去年同月比较,今年下半年上涨的项目逐渐增多,近几个月上涨的项目都超过280项,也就是CPI调查项目里逾四分之三都是上涨的,而涨幅超过3%以上的比例也由5月的14%逐月扩大至9月的20%,10月仍达19%,这说明国内物价已有普遍、连续上扬之势,涨幅显着的项目也有扩大的现象。
第四、国际情势依旧瞬息万变:从1974~1981年两次石油危机的经验可以发现,导致原油上扬的因素虽有经济面的因素,然而更多是来政治面的动盪,1974年的石油危机源于以阿战争,而1980年的二次石油危机则是源于两伊战争。国际政治瞬息万变,昔友今敌,昔敌今友,莫之能测,而如今国际政治纷乱的情况更胜昔日,通膨压力在如今国际政治气氛下,诡谲难测,要说通膨压力已经趋缓,显然是言之过早。
我们认为,全球这一波通膨压力迄今未解,政府万不可以把国际短期的波动,视为长期变化的趋势,而以此做出过于乐观的判断,虽然乐观的气氛有助于安定民心,但是过于乐观也可能让数据失信于民眾,甚者,让决策当局误判情势,从而採行更大规模的财政扩张政策,如此无异火上加油,在各国通膨歷史上,政策误判使得通膨率一夕高涨而致失控,多有前车之鑑,斑斑可考,这是通膨最让人害怕的局面。面对此次通膨压力,政府在乐观之余,自应以临深履薄的态度,借镜歷史,审慎因应才是上策。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