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社会如何安排养老长照,是无可避免的问题。「安养信托」的认知不像保险、基金这么普及;但是它的功能在高龄社会扮演的角色,更胜单纯的保险和基金,好好安排与运用「安养信托」,可能会是保佑下半生的「人间菩萨」,然而走访国内各大银行谈信托后,发现安养信托在台湾已从人间菩萨变「苦行僧」,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

基于个人所需,笔者近年开始走访国内外银行深度了解安养信托。在拜访了公股、民营、外银之后发现,儘管善用安养信托是陪伴照顾多个族群的良方利器,但是现在在台湾未能普及的原因,可能有以下问题:

1、长久忽略信托商品的环境下,取得信托执照的人员虽然不少,但真正像寿险、基金般投入的人员,实在少得不成比例。

2、不管从金融业CSR或ESG,或社会迈入及照顾高龄结构的角度来看,安养信托的公益性质真的非常高!但是在对消费者收费相对便宜的情况下,银行员可能失去「推动成交」奖金的诱因,因此,不会主动询问客户需求。

3、安养信托商品中,其中对老龄者的设计和安排是很重要的。一般人也都知道和理解,到人生晚期以安养天年为出发的「理财」,肯定不会想再积极管理了。

但是,依现行作业规定,信托的受托金额若超过台币1,000万元,银行还必需适用「全委代操」的相关规定,譬如,从业人员要另外取得代操经理人资格、资金运用要遵循四大流程、每月产出投资月报…;实务上积极操作资产的机率低,但行政麻烦事情变多,恐怕也是导致大额安养信托资金拓展的阻力之一。

4、能不能提高现在行库信托部主管的位阶?现行行库信托部主管,应该都是「经理」职。而且很多信托部经理被视作是消金业务副总的储备,也就是,信托部经理,让基金、寿险卖得好,任内手续费收入常常表现优异创新高,则极有可能升任行库消费金融业务的副总。

在行库内部奖赏失衡情况下,跟寿险的佣金、还有可以不断周转赚手续费的共同基金、或者是寿险业者基金业者三不五十还会给笔促销奖金的比较下;「安养信托」等信托类商品的手续费收入,在行库内根本如九牛一毛。换言之,如何透过行政资源的导引,就很重要了。事实上,很多人以为到国外做安养信托节税效益比较大,但其实不然。目前市场上,境外私人银行开户金额大约是150万或200万美金以上,除非金额大到一定程度,不然在境外安排资产信托管理效益不大。

美国海外帐户税收合规法「肥咖条款」上路、还有台湾反避税条款实施后,台商对于受控外国公司(CFC)及实际管理处所(PEM)的作法已被加强关注。再加上反避税条款通过后,国际间适用《金融帐户资讯自动交换共同申报标准》(CRS),所以海外的避税效益已大不如前。这些都是国内金融服务人员,可借重信托商品,结合财富管理的良机。

另外,虽然国内某些银行的VIP理财开户门槛已提高至100万美元等值台币;但长期为人诟病的就是,同样的金融商品标的,在台湾的报价总是贵很多(或者债券利率,台湾报价低很多)。近期市场波动大,隐含波动率的债券型衍生性信用商品报价,台湾的报价更是被拗被剥削的很惨,这些都是造成安养信托难以在国内推广之因。

#信托 #行库 #寿险 #台湾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