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许多新农业政策,让青年返乡从事专职农业,孕育各地文创小农或自然农法生产者,使得「小农经济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麦可.波特教授在「创造共享价值」一文指出,「藉由创造社会价值,去创造经济价值,将是推动全球经济成长最强劲的一股力量。」
臺湾因循过去土地政策,导致农地零碎化,不可避免的走向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路线。不论是通路、媒体、市场,我们看到一个个小农明星,宛如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青年返乡拥抱土地,除了在有限种植的面积提高收益,也透过优异农业行销与包装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在农业工业化基础上,小农经济正从规模量产走向量少质优的新农业经营模式。
2021年小农经济以「转」字呈现,分别是「转型」、「转变」、「转化」。从农的本质出发以及农的形式感受,让青年返乡形成的自愿自觉动力,为臺湾土地併发活泼多样与多角化的行动风貌。
小农经济转型 网路时代新出路
1960年代,为了满足人口快速成长的需求,臺湾农业是以大量生产、使用大型机械、化学农药与肥料进行高度生产的农业工业化阶段。1990年代之后,在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世界趋势下,臺湾农业面临转型压力。自廿一世纪初开始,全世界呈现小农经济现象,与网路应用普及与便利有极大的关系。经过十多年发展,小农经济已开创臺湾农业网路时代新出路,透过网路资讯连结与发达的宅配运输系统,小农整合分散在各地方的个别消费者,逐渐形成专属的个人化市场。
青年创新者面临转变
经营模式创新上百花齐放的臺湾小农经济,也并非前景一片大好。2021年9月,当臺湾宣布正式向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递出申请时,象徵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自由化,但也是全面转变升级的绝佳机会,在CPTPP高标准、自由与透明下,有助臺湾农业升级开拓更大市场。
新的产业模式要转变,青年创新者必须摸着石头过河,鉴于臺湾小农经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与国际竞争,因此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积极致力国际行销,建构农产品外销平臺,透过提供完整产销资讯、外销辅导,以及奖励与媒合措施,与农民、农民团体、产业团体及外销业者共同努力,携手拓展臺湾农产品国外市场。
政府建构新创小农育成环境
小农经济基本上处于高度自由竞争的创新市场。在这竞争市场里,小农就像一个个新创企业,竞逐在高风险、高利润的经营赛局中,试图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臺湾的小农经济擅长单兵作战能力,但当面对国际上规模种植的市场竞争时,都须背负巨大压力,例如小面积种植平均成本较高,机具使用率与效率较差,甚至代耕、种苗、肥料成本都是其他亚洲国家或欧美国家的数倍到数十倍之高。
然而,臺湾具有优秀育种技术、专业农业分工体系、优质土壤与多样性地形、便利的交通设施、网路应用的普及完善宅配运输系统等,种种条件使得臺湾成为一个相当适合小农经济发展的完美实验场与农业电商通路。
政府为了地方产业的永续发展,在不扭曲自由市场运作逻辑、避免造成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该建构一个培育小农新创企业的育成环境。此育成环境可以透过专案计画,引进资金与专业技能,协助具前瞻性、创新性的小农企业移除各种障碍,走向更为健全的发展。在小农经济中,政府农政部门应积极转化角色,从计画生产的领导者角色,转化为营造创新环境及平台的媒介者角色。
臺湾土地取得成本不低,要如何从小农走到大农?如何从臺湾走向国际?当我们面对土地,只有谦卑学习才能让未来走得更长远。臺湾农业未来如何改变,创造「让下一代愿意回来的环境」,就是青年返乡拥抱土地,最简单的梦想。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