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激增

绿色债券是企业推动环境永续投资计画的重要筹资工具,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自2012年的31亿美元快速成长,预计2021年发行突破5,000亿美元,累计发行市值突破歷史新高1.5兆美元,近十年来全球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成长幅度已超过百倍,在温室效应、气候变迁及节能减碳等各种永续议题持续发烧下,将会吸引更多发行人及投资人加入此波浪潮。CBI预估2022年绿债每年发行额将达到1兆美元,2025年可望达到5兆美元。

自金管会2017年推动「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以来,由柜买中心为支援产业筹资用于改善环境、转型绿色所推动建置的绿色债券平台,已逐渐扩大到社会责任债券及可持续发展债券。据统计我国永续发展债券2021年发行量创下歷史新高,共有66檔绿色债券流通金额达新臺币1,900亿元,再者是570亿元的12檔可持续发展债券,以及143亿元的7檔社会责任债券,总发行金额超过2千亿较2017年成长11倍以上。

我国绿债市场仍有成长空间

我国绿债市场尚属于发展阶段,发行量虽逐年快速增长,然而,国际上针对绿色项目的认定,并没有强制的标准或法律规定,就目前我国柜买中心公布的「永续发展债券作业要点」,企业发行绿债投资计画,须符合再生能源及科技发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温室气体减量、废弃物回收处理等项目,资金用途必须用于对环境具有实质改善效益,并由认证机构评估是否符合国际金融市场惯例之原则或标准,发行人亦须持续追踪资金运用情形,定期揭露予投资人。

对于企业而言,发行绿色债券与一般融资工具比较,享有利息较低、买家购债意愿高、再融资具有较高便利性,以及实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目标等优点。

然而,发行人也须负担额外的成本,像是支付给认证机构费用,进行绿色债券的认证,以及承担资讯透明化的成本及风险,如果发行人未确实遵守认证机构的标准,更可能造成声誉损失,引发市场漂绿风险的疑虑。

接轨国际标准 活络国内绿债市场

现阶段我国绿债发行人仍以国内外银行及国营事业居多数,以及少数的高耗能民营公司等。为促进我国绿债市场的活络发展,加强外部认证机制是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以取得金融机构与投资人的认同,提高绿色债券在市场上的公信力。

何谓永续?绿色定义为何?什么才是对环境有帮助的永续经济活动?企业、投资人及金融机构缺少了能够合理判断的量化标准。为杜绝漂绿行为,国际间欧盟、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各国已陆续制定永续活动的相关指标。我国也规划推动臺湾的永续分类标准,希望最快在2022年制造业、不动产业、运输仓储等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将订有各别永续程度的衡量门槛,预计将可加速引导资金投入永续经济活动,也有利于我国更多企业推动绿色转型工作。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特利曾说「资本市场的作用就是引导稀有资本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我国迈向净零碳排目标的转型过程,绿色金融扮演关键的成败角色,随着我国永续发展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我们仍须提防整体社会不可避免的风险。

在我国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轨之际,政府应考量国内个别产业特性,建立符合我国产业的评估机制与标准,在监管制度与鼓励产业绿色创新间取得平衡点,防范绿天鹅事件发生。

#企业 #绿色 #绿债 #产业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