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紧缩固然会对股市造成压抑,但其实股市从2021年12月开始,就在加速反映这个预期。例如以科技股为主的美国那斯达克指数,从2021年12月以来就一路走跌;大陆以新创科技为主的创业板,也是12月大幅重挫。

美中两地市场下跌,都是反映对联准会转鹰的体现。2022年1月持续波动,也是因为市场不断调高对联准会升息的次数预期。从2021年11月多数分析师估计的一到两次,到现在已经转为三到四次,甚至提出2022年底前可能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的看法。

当然,从预期到实际通常都会有差异,如果通膨不再恶化,有可能最终美国在2022年只升息两次,如此市场就会出现优于预期的正向反应。

此外,美债殖利率上扬对股市带来的压力,我们已经在2021年初见识过,市场对发生过的歷史都会有学习效应。参考2021年初的经验,美债殖利率当时走升的周期大约两个月,转折点出现在3月中下旬;而A股在拐点前的3月9日,就看到筑底的第一支脚,显示殖利率上扬的衝击效应,是会随着时间递减的。联准会在2022年1月底还有一次利率会议,3月是否开始启动升息,很快就会明朗,不确定因素会大大降低。

时间拉长来看,美国升息这件事,从1990年以来已经歷过四轮了,首次升息的时间点包括1999年6月底、2004年6月底、2015年12月,但没有一次在升息初期就造成股市崩盘的。

且陆股在美国升息前的涨跌也没有绝对,例如1999年升息前的三个月内,上证指数还上涨了五成;2015年那次也是在升息前三个月内上涨11%;只有2004年,A股在升息前三个月下跌两成。显见美国升息并非左右大陆股市的核心关键,重点还是要看大陆政策跟实体经济走向。

由于大陆存在资本管制,人民币波动也有僵固性,加上中美利差大,不至于像其他新兴国家容易因美国升息带来资本外流跟货币贬值的压力,陆港股相较海外资本市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因此2022年倒是可以视为风险偏好向上的起点。

因为现在投资人对陆港股已经很悲观,但伴随市场预期北京的监管打击已近尾声,过往的担忧已反映在估值的修正上。且大陆2021年12月通膨低于预期,为货币政策带来宽松空间,大陆的宽松将与美国的收紧形成对比,吸引外资法人最近重新加码大陆市场。

从政策来看,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为稳增长,所以之后的政策都会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且市场资金愈来愈多,无法投入房地产的钱,就会增配在金融资产上,因此2022年、2023年可以看做是下一波上涨周期的筑底阶段。

即使A股企业平均获利水平跟2021年相比难有明显增长,但其实不同产业的差异很大,例如消费、医药、碳中和、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都会有优于平均的成长,这些都有机会反映在2022年的股市上。

#大陆 #升息前 #联准会 #美国 #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