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陆一架民用小飞机闯入东引上空,军方第一时间的处置未能让民眾满意,少数专家、名嘴挖苦军方是螺丝掉满地。据报导,国防部长邱国正已指示研拟一套SOP作业方式,让外岛因应此种新情势。的确,此事客观的检讨和建设性地改进是绝对需要的。

其实要构成密不透风的雷达防情网是不太可能的,这种单架的小型机被侦测到的机率不高,当然以后的无人机更难侦测。通常雷达传导效应、气象、云层等造成诸多杂波,操作手经常会凭经验删除一些回迹不清不稳的信号,因此很多雷达的目标筛选改用数位化全自动运作,但选择是或不是目标的系统门槛还是由人来决定,门槛订的低,目标不易失落,但很多杂波会混入造成偽警率过高,增加后续处理的问题;门槛订的高,固然不会有偽警率过高的问题,但相对地,对这种单架式目标和无人机就不能保证可侦测到了。

曾担任过参谋本部作战次长的吴斯怀立委认为,共机飞掠东引,凸显国军「平时突发状况应变处置规定」、「战备规定」及「接战规则」已无法适应外岛空防需求。我认为在当前非战非和的灰色时期,很多状况不能继续沿用敌我分明的二分法。毕竟有人一直怂恿台湾充当海峡衝突的「点火者」,但即使先开火者仅开一枪,却极可能造成整个西太平洋的滔天战火。

其实真正的错不在外岛应变不作为,他们也提高防空警戒了,防空火炮也指向天空了,然后还要他们做什么?问题在「接战规则」(ROE)上,它的效力是超越所有规定与战术、作战原则的,在「绝不能开第一枪,即使是反击也要经核准!」的军令下,像某些立委主张「只要越界,直接击落」,谁敢做?

此次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已经监视到是目标,此时应立即交外岛的防情监视中心并转地区处理,绝非私下删除。这就不得不提到未来各战区的地区防空作战了,要知道美国长时间拒绝出售单兵式「刺针飞弹」给我陆军,最主要原因在于战管与误击。 当我空军战机在海峡奋战九死一生后,急着回基地整补或抢修,此时极可能被友军的单兵式「刺针飞弹」误击。战区指挥官凭着空作部的共同性作战全景及分配之目标接战,绝不能依武器本身雷达的侦搜而发射。问题是所有的军官都未受过防空作战的教训,这个环节极易出错。

军方不要出了问题就慌了手脚,要增派一些单位至外岛加强对空防卫,可是人呢?本岛防务已捉襟见肘,处处缺人,兵力规模的问题早晚得面对的。至于国防部智库有专家建议在南部高山再建一座如乐山的远程雷达站,用侦测3千公里的反弹道飞弹的雷达来提升效果。但外岛只需30~40海里的防空监视,而且我们的威胁是东风-11近程导弹,这种建议是不是太过了?

(作者为海军退役中将)

#监视 #军方 #外岛 #空防 #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