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难得的是,去年肺炎变种病毒的出现,让国内外的经贸环境都受到相当的衝击,而台湾的金融业不仅缴出最佳的获利成绩外,更因应未来的可能风险,增加提列了更多的备抵呆帐与外匯准备金,大幅改善资产品质与资本适足率,如此强化经营韧性,让台湾的金融业有更好的体质与能量,迎向下一阶段的发展挑战。
只是,若进一步分类去年获利成长幅度,却看到金融各业严重参差不齐的成长动能差异。其中,受益于去年的股市蓬勃发展,让寿险业、证券业、投信业、还有产险业这四业都有超过三成以上的成长,远远高于其他金融各业种的获利成长。对照之下,同样在前年还拥有3千多亿获利的银行业,虽仍保有8%左右的水准,但与其他金融产业相较,却有相当差距,令人担忧金融业的成长动能,是否出现了停滞?
同样如果将台湾的经济表现以「金融部门」与「实质生产部门」做为区隔,则可看到去年的金融获利歷史新高,主要多是依赖半导体等实质生产部门的成长贡献,兴旺了股市与资本市场,也带来金融获利的大幅增长。对照之下,针对50多兆的银行总资产的金融本业收益,却显得十分有限。在亮丽的获利数字背后,也同时凸显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限制。
毕竟对坐拥庞大资产与百万从业大军的台湾金融业而言,该如何参照新加坡、香港经验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课题,也早就点出提升竞争力的方向,希望台湾金融业可以加速转型,去拓展全新且获利颇丰的业务机会,但关键就在人力资源的提升。如果无法有效推动人才转型,强化填补金融科技人才、资产管理人才、或永续ESG人才等专业,则台湾的金融业将只能停留在既有能力与市场,难以具备自主成长的永续动能。
这样的发展限制,就如同一位国内金控高管所感概:「在1997年金融海啸时,星展银放款、总资产等条件跟兆丰金、三商银差异不大,但是20几年下来,星展银一家银行的获利,已超过台湾所有银行的总和。」也是这样的动能,让星展可以出价接手花旗台湾,继续扩展在台湾市场的商业领域。要突破我国金融产业人才的局限,只有让台湾金融业儘速敏捷进行数位转型,同时扩大发展资产管理市场,才能跟上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得以有效提升台湾金融从业人员的产业附加价值。
在政府的号召下,已比照半导体的关键产业定位,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为目的的「国际金融学院」,将于高雄、台北陆续揭牌。究竟它们能否担当起培养台湾长期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重任?大家都在拭目以待。还记得那首「勇敢的孩子,乘风破浪去找梦里的金银岛」的歌吗?在台湾产业新布局开展的当下,让金融业各界齐心,也一起勇敢的追寻那座属于台湾金融产业的金银岛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