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成保存的小型卷扬机。(王扬杰摄)
王安成保存的小型卷扬机。(王扬杰摄)
动员令
动员令

年逾7旬的新北市汐止区调解委员会主席王安成是矿工第二代,自1992年起规画在汐止仅存的东山煤矿遗址成立文史工作室,亲自拜访矿工前辈收集採矿器具与现地整理,歷经5年余工作室终于成形,开放给民眾参观。他的心愿是扩大规模成立煤矿文史馆,让曾在台湾极其兴盛的矿业留下完整的纪录。

汐止区从日据时代起开始採煤,全盛时期共有北港、烘内 、友蚋、鹿寮等20几个矿坑,60年代后因能源结构改变、市场开放、城镇转型与矿灾发生等原因,煤业逐渐没落,矿坑相继关闭。王安成17、8岁时跟着父亲在汐止最大的东山煤矿(前友蚋煤矿)推煤车,见证了煤矿业的兴衰。1985年时,台北县政府推广「一乡一特色」,王安成基于对煤矿业的深厚情感,便兴起成立煤矿文史馆的念头。

1人扛起全家温饱

王安成回忆,早期因为设备简陋,矿坑工作全靠人力,矿工出门手拿十字镐,头戴布帽头巾,脚穿草鞋就入坑工作,非常危险,一有落石就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当年流行一句俗语「要去作死一人,不如作死全家」,因为当时农工社会,谋生不易,很多人是一人担起一家老小的生计,矿工如果生病或工作不顺利,一家人的三餐就难保,所以为了养活一家人,很多矿工就算工作再辛苦危险,仍是咬牙坚持下去。

后来採煤逐渐自动化,使用「风镐机」採煤,虽然生产效率提高,但也严重影响矿工的健康,因「风镐机」进行破碎时,会造成坑道内烟尘瀰漫,长期下来,罹患「尘肺病」几乎已成了矿工的宿命。

王安成语重心长说,矿工长年工作环境恶劣,外人是无法想像的,在坑内1壶水、1个便当和几条菜脯,就是他们的美味佳肴;矿工从少壮奉献出半生岁月,不仅养活家庭,也为国家发展了经济,但年老时却换来恶疾缠身,实在令人感伤,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忘了矿工英雄们代表的时代意义。

王安成自1992年起着手收集煤矿相关文物,包括向矿工前辈们收集老照片和採矿的十字镐、附头灯的入坑安全帽和自救呼吸器,上网寻找拉煤车的卷扬机、煤车轨道、钻头等器具,还亲自到当时尚未停採的三峡立丰煤矿拍摄矿坑实景;此外,王安成几乎独立进行现地整地及整修煤矿事务所,仅有少数志工协助。1997年文史工作室终于成形,原汁原味呈现旧时矿坑全貌,连当时矿工煮饭的锅碗瓢盆也是原物展出。

争取登录歷史建筑

东山煤矿文史工作室开放后,每有游客或团体到场参观,都是王安成亲自导览解说,平日的管理与维护亦不假他人。王安成也积极争取将东山煤矿遗址列为文史古蹟。汐止区长陈健民表示,东山煤矿与市区很近,正争取登录歷史建筑,通过后相信可让民眾了解汐止的採矿歷史。王安成说,虽然文史工作室不到20坪,设备也稍嫌简陋,不尽理想,但建筑物的一砖一瓦、陈列的展示品及墙上「增产报国」标语,都是实物,极具歷史意义,希望未来能扩大规模成立文史馆,让年轻一代能实地了解矿工冒险工作的辛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台湾经济起飞所奠定的基础。

陈健民表示,王安成主席在汐止地区从事文史工作近30年,在资源缺乏下,致力建构地方文化资料库,并成立一座「东山煤矿文史工作室」,提供民眾搜索资料的便利,对地方而言极具价值,但这项工作需要孜孜矻矻长期搜集资料和撰述的工作,持续无私的付出令人感佩。

陈健民表示,做为一位专业文史工作者必须对地方瞭若指掌,并且长期投入的心力和在地方上工作的时间,更是难以计算;正因王安成的默默努力之下,保存了汐止地区重要的文化香火,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产也能再现风华。

#工作 #文史馆 #文史工作 #文史工作室 #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