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国务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GDP成长率设定为5.5%,但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带来金融海啸、供应断链等风险,大陆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顺利开好中共二十大,稳经济、保民生将是北京今年第一要务,大陆对外政策也将「维稳优先」,以确保周边情势和平稳定。
避免採一刀切作法
大陆GDP成长5.5%的目标应是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确定,那次会议上,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已提出「需求收缩、供给衝击、预期转弱」的示警,主要源于去年第3、4季大陆经济成长出现乏力迹象,基本告别了疫后反弹式復甦状态。李克强在今年人大会议上亦坦言:消费和投资恢復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以房企债务危机为例,官方初衷是抑制房价泡沫、打击违规套取贷款炒房等不良现象,地方政府也不再按照过去只靠限购政策短期「降温」,而是从根本上收紧金融端、提高首付成本,但此举造成了「一刀切」损害刚需家庭购房、换房需求的后果,各大城市二手房交易急冻,并很快传导至新房交易,再迅速触发房企资金链断裂。儘管大陆官方始终不愿承认房地产已经属于「支柱产业」,但一方面房地产行业上下游产业波及面广,另一方面由于大陆房企投资方向多元、甚至盲目贪大,导致房企资金断链令股票、基金和债券市场出现震盪,对持有房产、金融资产的都市中产阶层信心带来衝击,而这些人恰好是大陆「共同富裕」政策中最着力培育和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大陆经济与社会治理,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政令难出中南海」的议论,但习近平上台以来透过打贪、整党塑造绝对权威,大陆地方政策对北京政令的落实不力、督办不严,已经上升为忠诚层面的政治纪律问题,致使地方官员不敢再搞变通,无不小心翼翼处理上级政策或指示。
这固然提升了大陆整体治理效能,在因应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等重大危机时得以安然度过,但习近平、李克强等多次警告的「形式主义」和「一刀切」问题,也对大陆经济活力和韧性带来威胁。此外,北京高层极度重视「防风险」,但在大陆条块分明的制度架构下,各个行政部门难免以主观意志或本位利益来识别或管控所谓「风险」,这「自扫门前雪」的结局,却意外造成了新的风险。
共营台海友善环境
从大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年初至今大陆经济政策动向来看,北京为确保5.5%成长目标、稳定14亿人就业和民生,主要会採取总体宽松、适度放水的经济政策。例如,在上文提及的房地产领域,大陆不少城市已经松绑原有严格的金融端限制,首次购房者又能享受到2至3成首付的待遇。再如,在减税政策上,国务院决定全年退税减税预计约2.5兆元人民币,其中留抵退税约1.5兆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与此同时,今年大陆经济社会政策预计将更加审慎,应尽量避免採取「运动式」或「一刀切」作法,诸如去年北京官方颁布多项行政规章,导致多间民营经济巨头「大雪崩」的情形,今年或不復存在。
然而俄乌战争一声炮响,欧美联合制裁接踵而至,对全球经济的衝击绝对不亚于2年前爆发的新冠疫情,这无疑严重干扰了大陆今年稳经济的节奏。首先是国际能源、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暴涨,对大陆制造业乃至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容小覷,近期镍价飙涨导致中国镍矿巨头遭轧空、中国建行子公司被追缴数亿美元保证金,就已露出冰山一角。令本已走出「疫后红利期」的大陆外贸雪上加霜,再来是美方难免有透过制裁手段「敲打」中俄关系的政治企图。日前美媒披露华府决策层曾就在乌克兰问题上是否「拉中制俄」展开辩论,透露出美方不排除使用经济杠杆对付中俄的考量。
今年大陆本可乘RCEP正式生效之东风,依托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环境,努力争取5.5%的经济成长目标。不料俄乌战争触发新一轮全球危机,大陆稳经济、保民生的任务注定更加艰困。唯有展现出更加谨慎务实的对外作为,包括在台海、南海营造友善和理性的环境,大陆才可以稳住外部压力,把更多精力用在对内「放水养鱼」、安定人民生活上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