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两会」(全国人大会议、全国政协会议)3月11日在北京落幕。此次两会的财经议题聚焦在「稳增长」,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日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5%左右,高于多数财经机构会前预估的5%增速,显示大陆政府对今年大陆宏观经济表现有着高标准的期待。

从大陆今年前两月的经济数据看,出口年增16.3%、消费年增6.7%、投资年增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增7.5%、2月制造业PMI上升至50.2,表现亮眼且优于市场预期,让大陆对经济前景增添不少乐观底气。

对于今年如何「稳经济」,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和3月11日记者会提出三大政策方向,分别是积极财政、稳健货币和扩大投资。其中,财政政策是李克强着墨最多之处,期待财政政策扮演稳增长支柱的意图不言而喻。

具体财政措施上,李克强强调了减税降费和增加财政支出两项做法。减税降费是大陆近年常用来提振经济且颇具效果的财政工具,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大陆政府将减税降费规模从上年的人民币(下同)2兆元扩大至2.5兆元,对于当年许多受疫情重创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商家,堪称是救命的及时雨。在2021年,大陆预期经济復甦,于是将减税降费规模降至1兆元,今年大陆经济再次面临巨大下滑压力,减税降费规模于是再扩大至2.5兆元,并宣布提前在6月底前将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全部退税,希望藉此纾解弱势企业的经营压力。

在财政支出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将2022年的赤字率从2021年的3.2%调降至2.8%,外界初步认为与积极财政政策背道而驰,但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安排专项债券3.65兆元,另外,特定金融机构与专营机构须上缴近年结存利润,使财政支出再扩大2兆元以上,今年财政扩张力道实际上有增无减。

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将扩大新增贷款规模,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事实上,在两会之前,为营造「宽货币、宽信用」环境,人行在货币政策上已在价量上先行。

2021年年末以来,当欧美国家因通膨高踞而准备进入升息周期之际,中国人民银行逆向而行。在量的方面,2021年下半年人行已两度降准,一共向市场放水2.2兆元。迈入2022年之后,尤其农历春节前夕,人行频繁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和短期的逆回购等工具,不断向市场注入资金,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此外,在预期经济承压之下,官媒近期陆续透露降准讯号,市场也预期人行降准的时间不远矣。

在价的方面,时隔20个月后,人行在2021年12月首度调降政策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将一年期LPR调降5个基本点,开启这波降息周期。迈入2022年1月之后,人行加码调降MLF利率、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利率。虽然2月和3月人行在政策利率上按兵不动,但市场认为人行为了继续引导市场利率走低,以刺激贷款意愿、提振经济活力,后续调降政策利率的机会仍高。

在扩大投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至于投资重点,报告指出「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市场尤其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根据「十四五」规划,新基建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大陆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两会」期间进一步说明,今年新基建将有三项重点工作:加快完善网路型设施、加快打造国家数据中心和推进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全球投资意愿低迷之际,专家普遍看好官方主导的新基建将可活络大陆的投资环境,短期有助稳定经济和就业,长期则可培育出新经济和新产业。

然而,当前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加上大陆新冠疫情出现蔓延迹象,如何稳住后续的经济大局来达成今年「高标」成长,大陆面临诸多的挑战。

在大陆「两会」召开前夕,俄罗斯2月24日挥军入侵乌克兰,不仅撼动欧洲安全局势,战事引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和产业供应链秩序大乱,使得过去五年因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而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更加岌岌可危,身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大陆,当然也无法置身事外。

由于俄乌战火事发突然,而大陆的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制定需要数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因此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5.5%经济成长目标,很可能并未将俄乌局势和最近在大陆快速蔓延的新冠疫情纳入考量,而这些变数将使大陆「稳增长」和达成经济成长目标和难度大幅增加,相关财经政策伺机调整是可以预见的方向。

#大陆 #减税降费 #李克强 #人行 #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