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部最新公布的「303全台大停电检讨报告」中,台电公司针对未来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再发生,提出了以下五大改善方向:(1)设置风险管控专责单位及提高电网管理层级;(2)强化电网韧性的设计;(3)邀集国内外电力系统专家协助诊断;(4)强化人员的训练与风险意识;(5)建议投入国家资源以加速提升电网韧性。
但若从企业经营三大风险:法规、财务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次台电公司所研提的对策,仍多聚焦在「技术」层面,缺乏对「整体风险管理(comprehensive total risk management)」的触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年内,同一座电厂可以导致三次全台大停电,同一个「人为失误」因素就可以解释三次重大事故。此外,还有一次甚至是发生在安全至上的核电厂中(核二727事故)。更进一步来看,经济部与台电公司除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的「台湾不缺电」外,就只剩下落入「道歉、检讨、改善,再道歉、再检讨与再改善」的无限迴圈里。
就以财务风险方面来看,根据立法院预算中心报告指出,台电公司截至2021年底负债总额已达1.8兆余元,资产负债比已达84.79%,相当于整间公司资产价值即将被负债侵蚀归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连续7次的电价冻涨,早已是入不敷出。又基于支持特定政策,无所节制的大量投资各类硬体建设,更是导致利息压力沈重,却未见经营绩效有所改善,全台供电反而更见紧张。这也是凸显出公司并未将稀有资源做最有效的分配,进而导致诸多无谓的浪费。
最糟的是,儘管钱花了、软硬体也换了,但事故依然发生。很显然的,台电公司并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毫无作为,但该由谁来决定做得对不对?够不够?谁又要来为广大的电力用户权益把关?这些疑问的存在,也在在地反映了法规风险方面出了问题。它又可再区分为两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缺乏外部独立管制机关。在诸多先进国家或我国的电业法中,为了保障用户权益,以及避免特定电业球员兼裁判,皆有设置电业管制机关的规定。然而我国新版电业法从2017年施行至今,却完全不见政府筹组高层级且独立电业管制机关的规划。也就是说,我国无论是理应负责订立电力系统安全规则的可靠度委员会,或监管与处理电力市场所需的价格审议委员会,事实上皆无独立行使职权的可能。经济部甚至为求方便推动特定政策,不惜将部分权限下放给台电公司,自行决定或主导各项规则的订定,结果竟把台电公司养成一只难以驾驭的怪兽。
第二,企业内部核心价值的流失。有多少证据,就讲多少话,这是任何工程师应有的基本态度。然而比较台电公司前后辈的变化,过去那种勇于任事、直言不讳的工程师文化不见了。在政府各项无理、速成的要求下,取而代之的是,犹如天天在玩俄罗斯轮盘,只求自保的闪兵特质。事实上,从核电要不要、再生能源达不达标…到最根本的台湾缺不缺电等重大议题,台电公司内外部的说法就存着极大的差异,而台电内部则更是到了人人惶恐避谈的地步。
最令人担心的是,上述提到的内外矛盾,于当下正在进行中的组织转型与能源转型过程里,将被更激化。由于过去综合电业内的综效正快速流失当中,员工缺乏对企业整体风险的认知,无法确认风险4W(何时、为何、何处、什么),自然也难以确切评估与管理风险。我们认为,台电公司若不能立即藉由政策面、管理面与市场面,进行体质上大幅的改善,此后台湾电力系统的重大事故,只会变多、不会变少。届时就不是换个人或赌片鸡排就能解决的。
根据目前规划,无论台电公司改组于否,之后仍将维持国营企业的形式。换言之,全民皆是台电公司的股东,而公司到底是要做全民福祉的制造者?还是政府政策的代理人?尤其是未经民意机关背书,且已确定2025会跳票的再生能源占20%的能源政策,到底要如何走下去,实在令人忧心。
我们认为,台电公司主事者不应该总是在出事后,才出面担任政府官员的救火队或挡箭牌。而必须认真思考什么才是企业自身的定位,如何把用户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确立核心价值后,进而引入整体风险管理,找出系统的风险热区并积极面对处理,才能真正做好风险控管与企业经营。毕竟对全台总数超过1,400万的电力用户来说,帐面上缺不缺电并不重要,我家有没有电可用才是唯一要务。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