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自3月以来爆发新一波严重的新冠疫情,疫情从吉林省和珠三角,一路扩散至长三角地区。由于大陆仍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对疫区的经济活动动辄按下暂停键。此举虽然有效控制疫情进一步蔓延,却导致产业链大乱,拖累经济復甦。

Omicron变种病毒由于产生大量无症状感染病例,疫调困难加上传播速度快,对全球防疫和经济带来新的挑战,但也因为Omicron疫情以轻症和无症状病例居多,促使许多国家调整防疫政策,开始走向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大陆是目前主要经济体中,少数仍维持「清零」政策的国家。

2022年农历春节过后,吉林省和深圳相继爆发Omicron变种病毒疫情,由于该病毒传播快速和难以疫调的特性,部分大陆防疫专家当时曾提出与病毒共存的建议,外媒也披露大陆当局考虑在2022年下半年放宽防疫政策。

不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3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要求「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儘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正式拍板防疫将继续採取「清零」方针,因此在深圳和吉林相继「封城」、「封省」之后,大陆经济中心的上海也因疫情升温,在3月28日宣布分两阶段实施封城,随后紧邻上海的苏州、昆山、太仓等长三角城市,也因疫情实施封控措施,至今长三角地区的疫情依旧严峻,防疫措施仍未有松绑迹象。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犹如跷跷板的两端,严格防疫之下,势必导致经济活动停顿;但仅考虑经济发展而不顾防疫,又可能引来疫情大爆发,进而重创经济。如何拿捏好这两者间的松紧尺度,这两年多来一直是各国领导人的艰难问题。

虽然发展经济是近年大陆政府施政的主旋律,但对大陆领导人而言,「稳定压倒一切」才是执政的首要信条,而一旦疫情大规模爆发,势必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其严重性更甚于短期经济发展的受挫,尤其今年11月中共将召开关键的二十大会议,确定下一届领导班子,此时社会局势稳定尤其重要,因此在防疫和经济之间,防疫成为大陆领导人此刻的优先选项。

但因防疫而牺牲经济,社会也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以春节过后这波疫情来看,因疫情而实施封控的吉林省、珠三角和长三角,均是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涵盖几乎所有产业,尤其汽车和IT制造更在全球供应链占有举足轻重地位。除此之外,大陆海陆运输因防疫措施而严重受阻,物流业近乎停摆,其影响层面不仅仅是疫区的经济受挫,而是已经衝击全大陆甚至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让全球再次面临断链危机。

另外,珠三角的深圳和长三角的上海均为区域重要金融中心,两地先后封城导致金融服务业大面积停摆,更让整体经济蒙上阴影,其影响层面恐更甚于2020年武汉疫情对大陆经济的衝击。

长三角疫情目前虽有放缓迹象,但每日染疫人数仍处于高位,要达到「动态清零」目标仍有一段距离,这也意味着当地要完全解除封控措施仍需时日,即使大陆政府已警觉到断链可能对经济带来的巨大衝击,开始逐步推进復工復产,但后续的疫情和防疫措施仍是经济復甦的最大变数。

接下来值得关注三方面:首先从短期看,是长三角防疫和復工復产的跷跷板向何方倾斜。虽然外界看到大陆积极推动復工復产,上海推出供应链白名单共666家企业,工信部也已公布四波共2,000多家的供应链白名单,但事实上,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仍是防疫优先于经济。毕竟防疫一旦出现破口,乌纱帽随时不保。

许多长三角台商也反映,近期復工復产并不顺利,许多台商在所处地区没有疫情之下径行復工,却遭到地方官员以防疫理由阻挠。台商抱怨,当前只有指标性的大企业才享有復工权力,然而许多中小企业是这些大企业的「螺丝钉」,他们无法顺利復工,势必也影响大企业的营运。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当地台商受封控政策影响,工厂自3月下旬以来已停摆一个月,公司业绩堪虑,甚至危及生存。

其次的观察重点是,市场普遍预估这波长三角疫情将在第二季压制下来,下半年大陆经济可望明显復甦。然而,其中仍存在一些变数,例如疫情是否在其他城市接棒继续蔓延,导致更多的「封城」措施。此外,这波长三角疫情重创供应链,产业上下游之间能否很快速地修復供需链条,将是经济能否復甦的关键。

第三个观察重点,是「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是否松动。在11月中共二十大会议前,可以预期大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是「维稳」,调整「动态清零」政策的机会不大,后续可关注二十大会议后的全球疫情演变和全球经贸变化,尤其是已与病毒共存的国家的发展情况,将是决定大陆防疫政策是否接轨全球主流防疫措施的重要依据。

#大陆 #三角 #长三角 #经济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