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对中国政策长篇演说发表后,遭到陆方驳斥。大陆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直言美方的「世界观、中国观、中美关系观」出现严重偏差,大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更是连发11条推特,以质疑语气逐项回应布林肯演讲的主要观点。北京以斗争思维主导处理对美关系,看来要「宜将剩勇追穷寇」,让美方亲自尝到对中战略转向失败的苦果。
持平而论,布林肯的这篇演说较川普政府及拜登执政初期,对北京的口气已经缓和不少,但「以竞争界定美中关系」的核心战略考量未有本质改变。首先,拜登刚上台时提出的「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此时已经被「竞争、合作、竞赛」所取代,同时提出「投资、协同、竞争」的三大方向,虽然口头上不再提对抗,并重申避免衝突,但「竞争」主轴更得到凸显。陆方早前曾提出反对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显然美方没有做出让步,这也是北京高调抨击布林肯演讲的主因。
其次,拜登在近两次美中元首视讯会上表达的「四不一无意」立场,贯穿在布林肯这篇演讲的字里行间,包括「不支持台独」、台湾未能加入「印太经济架构」、外交部长吴钊燮表示「不寻求正式独立」、台湾参加WHA仅获得美方象徵性支持,这些现象反映出,美方终于正视北京有关「没有落实好『习拜会』共识」、「虚化和掏空一中原则」的关切,美中在台海议题上已逐渐形成不触碰红线、避免爆发直接衝突的默契。接下来台海能否在平安无事的基础上促进和平,取决于蔡政府能否收敛「抗中」、善意恢復两岸民间交流、杜绝台海「代理人战争」。
相较于布林肯演讲中涉台论述打「安全牌」、没有意外,他在提及新疆、香港、西藏问题时仍毫不客气,王毅回应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华春莹援引「95%以上中国民眾支持中国政府」的民调,都能看出既然美方以意识形态竞争对中国社会喊话,中方就拿出「奉陪到底」的强硬姿态。
布林肯释出的最「积极」讯息,无疑是对美中经贸关系的表态松口,为后续撤销关税、美国中概股审计等具体问题做出铺垫。这也是为什么陆方在言词批判之余,也留下迴旋空间的原因。例如,华春莹在回应布林肯的最后一条推特中表示「准备朝合作共赢的方向努力」,《人民日报》亦期待美方「以实际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这些都是北京对美「斗而不破」的讯号。
布林肯对中政策演说话音刚落,总统拜登就暗示美中关系是「民主与专制之争」并再度捆绑中俄。而拜登亚洲行之际,中俄战机在东北亚联合巡航,无疑会促使印太「小北约」的加速成军。实际上,美方所设想的竞争「护栏」,何尝不是美版的「斗而不破」?一旦双方都把「斗」视为上策,任何护栏都是脆弱而徒劳的。
(作者为智库研究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