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克强登高一呼、要求各地政策「应出尽出」下,大陆国务院在5月23日公布六方面共33项措施,全方位多管齐下以提振经济。
六大方面包含财政、金融、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从细节来看,其实都是在先前已有的政策上继续加码,不能说完全没有成效,但可看出政策工具几乎用尽。
外界最关注的,是在财政政策的留抵退税,也是本次33项措施中规模最大的一项。诚然,留抵退税对企业确为一项利多,但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大企业,尤其是那些周转较慢的装备制造业,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受益较少。
此外,企业纾困还包括社保费的减免,本次33项措施也有相应放宽,缓交养老等三项社保费,但只缓不免。
金融方面则保持了政策的一贯做法,也就是增加对中小微企业贷款。
事实上,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官方提出的新增贷款、延期贷款、降利率、重点扶持项目等优惠政策,更容易传达到大型企业,主要是家数少、业务成本低,最重要的是银行更愿意和大型企业做生意。儘管官方多次强调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但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信用程度较差、甚至真正有困难的中小企业,要拿到贷款依旧殊为不易。
从另一角度来看,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提高对中小微企业、或是个体工商户贷款的放贷,不仅对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经营负担,也为坏帐风险埋下隐忧。
此外,本次措施还提到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并明确新增人民币1兆元以上。但像这类优惠政策,一般中小型企业也很难受惠。
由此来看,33项措施中,财政政策、货币工具,其实差不多「能出尽出」了,可看出不论是大陆中央还是地方在两年的疫情打击下,都面临极大的财政压力。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专项债。李克强已要求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同时,大陆财政部5月底也明确表示,要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着力促进稳增长、稳投资。
大陆中央政府基于稳经济,加速专项债发行自是立意良善,但政策落实到地方政府是否变调则有待观察。
从专项债发行的背景来看,初期是为了补贴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下滑,透过发行专项债来满足公共建设资金所需。不过近年随着官方持续打房,房地产市场快速下滑,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锐减,地方政府在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下降,对专项债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
大陆中央政府允许扩大专项债支持范围的同时,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虽告别了土地财政依赖,却又陷入了专项债依赖的泥沼,同时还可能增加地方政府负债率。此一风险不可不防。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