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2021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平均只有1%,不过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处于相对高檔,2021年平均达8%。为什么大陆的通膨情况与欧美国家截然不同,CPI平缓,但PPI却很高?

首先,需求面復甦情况不同。大陆的服务及消费復甦步调相对缓慢,家庭消费持续远低于疫情前的趋势。美国把纾困重心放在家计单位,反观大陆的目标则是提供流动性给企业以及挹注政府投资项目,重心并非直接提供家计单位纾困。另一方面,大陆消费力道回温较慢,因其相对缺乏对弱势族群的直接纾困,因此低收入家庭消费相对保守。

第二,个别因素也导致中国PPI与CPI走势不同。例如猪肉价格年跌幅逾四成,拖累CPI;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推动减碳而降低产能,加上全球油价攀升,则大幅推升PPI。此外,疫情造成的供应链瓶颈,对大陆的衝击虽小于美国,但近期疫情爆发,仍大幅影响内部的物流与供应链。

第三,即使大陆的PPI处于相对高檔,但CPI受到波及的程度有限,显示下游产业的定价能力相对薄弱。由于PPI转嫁到CPI的能力有限,中小企业占多数的下游产业,其获利能力明显萎缩。

主要成熟市场央行因担心通膨,纷纷採取紧缩货币政策,但人行从2021年底却开始宽松政策,希望2022年达到不错的经济成长率,抵挡庞大的下滑压力。能这么做是因为通膨还很低。此外,儘管我们预期2022年CPI会增加,但大陆的通膨隐忧相对较小,应仍位于政府预估的舒适区中,PPI增幅也可望从2021年高檔回落。

要提醒的是,大陆的货币政策框架,跟主要成熟市场有几点不同。例如,儘管逐渐像联准会一样推动利率导向框架,政策利率的角色日益重要,但提供信贷供给仍是人行的一大目标。

为了达到信贷总量目标,人行有几项工具可使用,从2021年12月开始,人行调降政策利率,藉此支撑信贷需求,并下调银行业者的存款准备金率,提升信贷供给。未来几个月无法排除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但因降息可能衝击资金流量与外匯稳定,因此仍存在变数。

有鑑于此,人行可能更倾向採取结构性政策工具,例如转融资,也就是人行放款给银行,再由银行放款给实体经济。近年来,这些工具愈来愈重要,让人行不仅能够扩大信贷供给,也能支持政府的扶植领域,例如中小企业、高阶制造、减碳、创新等。

当然,对大陆而言,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周期性工具,仍旧是财政政策,例如增加公共投资,预期2022年也是如此,财政政策与量化宽松政策互相搭配。

从目前的市况来看,多数国家面临通膨问题,大陆却没有;多数央行正在紧缩货币政策,而大陆则是在放宽货币政策,未来可能将推出更多利多措施刺激景气復甦。

我们认为,大陆市场在货币与财政政策相互搭配下,两者有机会持续支撑经济成长,致力达成政府预设的经济成长目标。与多数欧美国家分歧的政策路线,亦突显出陆股的独特性,可望走出不同欧美市场的格局,相对适合寻求低连动性资产的投资人分散布局,持续寻求大陆中长线的投资契机。

#大陆 #美国 #通膨 #人行 #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