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房价上涨,市场所有参与者应该都属获利的一方,但负责销售的代销产业以及房仲产业,却已先蒙其害,在「敢开价才是王道」的氛围之下,常见大型代销一开口就是每坪加价3到5万元,以争取建商新案的代销合约,中小型代销不敌,只能退场。

同样的,房仲业在中古屋主预期房价高涨的心理,开高价出售,已成常态,在买方难以追价的意愿之下,成交量萎缩,将属可预期的事,连带依靠仲介费用营生的房仲产业,也成苦主之一。

建商、营造、与营造包商,有输家、也有赢家,过去三年採取预售的建商,因工料飙涨,许多预售案因成本涨幅超过毛利,有人赔钱,近来以成屋销售的建商,才能搭上涨价风潮而明显获利,营造厂因能掌握并反应工料上涨,基本上也是赢家之一,至于往下的小包,在层层压缩之下,毛利恐怕也只有5%左右了。

另一个获利者则是投机客,藉由买进和卖出不动产,赚取中间价差者,在这三年应属「买到就赚到」的赢家,至于真正的自住者,也有心理上的安慰奖,毕竟,没有出售的利得,但帐面资产也增加了。

地主成为暴利赢家,更是毫无悬念,而且是10多年的房市常胜军,某些特定区域的地价,甚至在二到三年内,飙涨1倍以上,未来如无土地管理机制,仍将扮演房价持续上演的因子与动能。

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未来想要成为「有壳族」的青少年、甚至壮年族群,大楼产品动辄则上千万元,首购族无力负担购屋的自备款、和房贷本息摊还费用。

因此,已被垂直飘移的房价,势必有一段复杂的再均衡过程,至于均衡点将移至象限的何处,就看政策、供给与需求、价与量变化、以及总体经济未来的运作结果了。

#房仲 #代销 #营造 #建商 #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