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3个月的艰辛立法过程,美国时间今年8月9日经拜登总统签署后,美国《晶片与科学法案》终于生效。美国激励与补助规范尚待商务部订立,中国大陆大基金诱发的竞租问题殷鑑不远,倘补贴独厚美商,将使效益大打折扣。

鲜见的产业补贴规范

该法案系延续欧巴马的「再工业化」,川普的「制造业回流」等思维,从去年5月的《无尽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变更为《美国创新与竞争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再成为《创造对生产半导体有益的激励措施法案》(Creating Helpful Incentives to Produce Semiconductors Act,简称CHIPS),最后修正为《晶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或称CHIPS+)才获得两党的共识而通过。该法案系美国少见的产业补贴规范,签署后白宫立即发表新闻稿,宣称该法案将能降低美国晶片制造成本、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强化供应链韧性并能与中国大陆抗衡。

大陆芯腐败事件

就在美国推动晶片法案的同时,对岸的中国大陆却陷于「芯腐败」事件。为降低对西方的依赖,大陆于2014年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以扶植大陆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

然缺乏严格的审查机制,吸引海产养殖、服装、水泥与汽车零件等不相关企业争相投入,成立上万个半导体项目,至今该基金除直接出资,还动用将近2兆元融资贷款、社会资金投入晶片业,发展多年仍与目标差距甚远,还发生不少贪腐案例,连台积电前共同营运长蒋尚义都在武汉弘芯栽跟斗。近期启动反腐调查,大基金总经理丁文武与紫光集团的赵伟国、刁石京、李禄媛等大咖纷纷落马。

奖励方式不甚明确

或许多数人认为美国不会犯大基金的严重错误,然而法案第102条中只提到提拨晶片制造激励补助390亿美元,其中2022财年为190亿美元,其余四年每年50亿美元,用于推动晶片在美国制造,至于实施办法则完全交由商务部办理。奖励细节仍有高度不确定性,同样可能诱发竞租问题。

知名的「竞租理论」(Rent Seeking Theory)提到,在资源有限下,为抢夺独占或寡占利益,就会利用游说、贿赂官员、勾结等行为,抢夺稀有资源,造成资源配置不效率。有关美国晶片法案立法,光台面上今年上半年的游说费用就超过2,000万美元,例如:英特尔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要求国会只能对美商补贴;中国大陆也游说不应立法补贴业者等;台面下的运作应更为可观。

拜登签署晶片法案时,只邀请美商美光、英特尔、洛克希德马丁、惠普和超微执行长出席;白宫新闻稿也只提到美商美光的400亿美元的新记忆体投资案以及高通和格芯(GlobalFoundries)的42亿美元扩建晶片厂案。却完全没提及三星将在德州投资2,000亿美元的11座新厂,以及台积电120亿美元的亚利桑那州设5奈米厂。

故媒体推估美商将获得大多数的补助,尤其英特尔就可能囊括过半的200亿美元。至于包含台积电在内外国半导体厂,游说能力相对较差,对补助金就不用有过多的期待了,此举势将降低外商在美设厂的诱因,间接打击护栏条款的效果。

台积电赴美设厂压力不减反增

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技术与市占率均独步全球,一直是美国力邀设厂的对象,惟高昂的设厂费用、制造人才缺乏与高营运成本,加上补助金恐远低于预期,都让台积电对海外设厂却步。

不过当前的中共军演威胁,加深地缘政治的风险;台湾能源供应稳定性疑虑,都会让美国加大压力迫使台积电增加或扩大美国在内的海外厂。台积电固然可利用这些海外厂生产敏感性晶片(例如国防、高科技晶片),因为这类晶片有安全性考量,故有能力负担较高的价格,而降低相关衝击。不过若是海外厂比重过高,仍将拉高生产成本,威胁其竞争力。

#设厂 #大陆 #补贴 #美国 #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