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大陆金额变化
台商投资大陆金额变化

今年3月,半导体巨头英特尔执行长基辛格(Pat Gelsinger)到华府争取补贴时,遭参议员逼问:「为何不从中国走人?」其实「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双光环加身的大陆,早让企业难以真正脱鉤。如果留下,要如何才能在不受控的诸多变数下求生?若离开,要如何急流勇退及确保退路?均考验台外商的经营智慧。

基辛格遭逢的大哉问,对在大陆闯荡30多年的台商,同样是点滴在心头。

过去面对五险一金、环保限电,以及两岸政治纷扰等因素,台商总在抱怨后摸摸鼻子,继续留在大陆。即使近年来,经济成长趋缓、中美对峙、疫情蔓延等因素,促使部分台商生产线外移或乾脆返台,但经济部投审会数据显示,2021年核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58.63亿美元,占比约35%,大陆仍为台企对外投资的重点。

来自台湾的呼唤、新南向国家热情招手,对从事制造业为主的台商来说,虽对大陆的土地、劳工等成本上涨啧有烦言,但考量到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熟练职工等综合因素,早已融入「世界工厂」体系的台商,仍难以彻底摆脱。

新南向不代表跟陆脱鉤

服务台商多年的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执行长罗怀家坦言:「你看珠三角、长三角就明白,大陆产业群聚力极强,制造业门类齐全,还有人才供应、公共设施、语言互通等优势。以台商移转的重镇越南来说,连小螺丝这类的零配件,还要从大陆进口,上海封城两个月就让全球跳脚,有哪个地方的供应链效能短期可以取代?」

在杭州设家具厂外销美国,近年布局柬埔寨的商亿全球董事长谢智通认为,制造业者迁离主要是跟随品牌商、大客户的要求,不管是完全撤离或部分产线调动,除了期间可能发生掉单、转单,也要看厂商口袋深度。缺乏资金的小厂不是收掉,就只能留下勉力求生。

于珠三角设厂的台商透露,考量到就业与税收问题,地方政府近年对辖区内台外商动态,相当注意。一旦有人欲撤走,过去享有的两免三减半等优惠,就得吐出来做交代,像华南地区某一小厂,即因此须退返人民币3,000万~4,000万元,业者想全身而退并非易事。

庞大内需成兵家必争之地

另一个令那些做品牌,或有志成为地区性、全球性的台商难以割舍的原因是,1992年「邓南巡」后,大陆犹如年年花样翻新的豪华酒店,面向全球张开磁吸大网,尤其2001年「入世」及2008年北京奥运后,更逐步具备「世界市场」格局,特别是智慧手机、电动车、物联网等新领域,凭藉庞大内需「养市」,成为各国业者兵家必争之地。如同基辛格被逼问下给出的答案:「若要成为市场龙头,就必须留在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还有一项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即使台商将生产线搬迁,也不意味着能对大陆「戒瘾」。近十年来,大陆透过「一带一路」、亚投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与各国搭建合作平台,影响力与辐射力不可同日而语。譬如小米开拓印度市场,为其设厂代工的为英业达;去年底「一带一路」的指标案中老铁路通车,即由台达电提供UPS系统,为铁路保障稳定电力。

一位长三角的台商表示,先前到印尼考察时,但见黄沙一片,失望之际,晚间突然接到大陆人士来电邀请考察,声称早已在印尼某地承包一块工业用地,除了「五通一平」,还可协助报税通关,基本上,就是把大陆那套招商模式拿到印尼「复制贴上」。

这说明即使台商移转到海外投资,也不意味着真正与大陆脱鉤。犹如老鹰乐团(Eagles)名曲「加州旅馆」最后唱的:「你可以随时结帐,但你永远无法离开。」在逐利与避险、期待与失落、牢骚与无奈的情绪交织下,谱写成台商欲去还留的微妙心曲。

#脱鉤 #台商 #大陆 #因素 #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