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外埔绿能园区使用生厨余发电,每吨生厨余约可生产119度电力,但产生的沼渣、沼液如何处理?市议员吴敏济26日建议,可在园区旁设加工厂,将沼渣、沼液再制成有机肥料,每年约可节省800多万元外运费。环保局长陈宏益说,沼渣研究有机肥已成功,将尝试用沼液制成的液态肥栽种稻作。
拿着自行收集、放在玻璃罐内的沼渣、沼液给台中市副市长陈子敬检视,吴敏济说,100吨生厨余加上10%水发电后,约产生7吨沼渣、80吨沼液及23吨有机杂质,其中环保局已成功研制用沼渣制有机肥,但沼液因未能有效去化且有异味,只能浇灌在掩埋场或少数农田。
吴敏济指出,环保局每天外运的沼渣及有机杂质约32.5吨、沼液有82.2吨,光运输成本1年就要835万元,若加上车辆折旧成本,10年输运费支出约1亿元,若能在绿能园区旁兴建绿能加工厂,可节省运输成本。
陈子敬说,若设厂土地没有问题,应可朝此方向发展,甚至多余的有机肥或液态肥也可用来灌溉路树。
吴敏济强调,发电衍生的废弃物过去都运到堆肥厂存放,近来环保局将沼渣制成有机肥推广,许多农民觉得比化学肥好用,因大安、外埔、清水等区栽种水稻面积达7成,建议环保局进一步研制沼液制作液态肥,可免费提供农民使用。
陈宏益表示,目前沼渣制成固定肥贩售,再利用已没有问题,环保局正邀专家研究、尝试用沼液研制成液态肥,目前也研议与外埔地区的农民契作,由环保局提供液态肥栽种稻作,农民也不用担心可能影响收成,将先採试种模式,盼转废为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