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秋连假台铁员工没有「类罢工」,老天也赏脸没颱风闹场,不料台铁却自己出包添乱,故障3天修不好,祸延7、8万名旅客。今年5月交通部长王国材视「《台铁公司条例》三读通过」为重大胜利,但人们看到的是台铁为了公司化一直在缩减人力、尤其是维修养护方面的技术人力,这些看不到的「硬伤」,影响的是全民乘车安全。
台铁底下有运、工、机、电四大部门,其中运务属营运人员;工务、机务和电务则有许多维修人员,此次出包的就是电务。
电务维修必须在台铁收班后的半夜工作,且身处高压电环境,辛苦又危险。问题是,台铁人力结构「重营运,轻技术」,维修人员薪资偏低,有不少跑去当较高薪的司机员,电务工作只好由非编制内且薪资较低的「服务佐理」代替。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年资M型化,经验无法传承,都是外界看不到的「硬伤」和「内伤」。
台铁基层技术人力不只是「质」的减少,还有「量」的降低。台铁人力高峰在1976年约2.3万人之后就逐年下降,至今仅剩约1.5万人,辛苦的维修人员常常是1人当2人用。就有知情人士表示,过去台铁人手多的时候,採购外商系统还可以让员工去受训,现在根本不可能。而此次台铁计轴器故障事件排查了3天才发现是电缆破皮导致遮蔽系数不足,显示员工训练似有不足,难道不是长久以来技术人力断层,而产生的结构性问题?
公司化又如何?台铁基层维修人力一直靠非编制人员,其实等于「外包」给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系统。人才技术断层才是台铁当务之急,维持充足人力、作好日常检修,才是台铁的解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