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语必修是教育部配合文化部《国家语言发展法》的政治任务,这一点无庸置疑。但在推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教育专业抛诸脑后,不惜没收被视为国中「108课纲」亮点的弹性课程4学分,虚耗老师3年来为108课纲设计弹性课程的心力,无视4名任教于国中的课纲委员集体离席的抗议,已是太过了。更离谱的是,111学年本土语必修上路后,才发现一切只是「待完成」。

开学2周了,却有6个县市高中没有闽南语现职师资,有11个县市高中没有客语现职师资,全靠教学支援人员顶替。还有学校连教支人员也没找到,只能靠直播共学。而且,不只缺师资,还缺教材。多所国中、高中开学了,还无客语教材可用,因民间版客语教科书直到开学前,都尚未通过教育部审定,学校只能紧急改用部编版教材。但部编版又印刷不及,学校只能自行影印。教学现场如此兵荒马乱,寅吃卯粮,真只能应急,遑论品质。过去教学现场被认为匪夷所思的状况,却在教育部政治性格越来越强后,成为日常。

本土语列为必修学分,本就是个不接教育地气的作法,因为既缺乏教学资源又不符合社会需求。且看,《国家语言发展法》的本土语包括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马祖的闽东语和台湾手语。而就文化平权的角度而言,台湾各族群语言均应受到同样的保障,且应更进一步保障少数族群的文化权益。但这只是政治语言,不可能是教育语言。因为单单原住民族语文课程就有16族42语别,未来还得视原民会公告的新增民族别及语别增列,闽南语、客语也都各有不同腔调。若想一一培养出合格的本土语文教师,绝非一蹴可几。

因此,国小推动本土语教学近20年,才磨合出一些堪用的课程与教支老师,他们往往就是今日各县市临时顶替上阵的救兵。但教支老师仅凭过去教小学生的经验,要确实地完成国高中本土语文课纲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可颇有难度呢。

请看,课纲中要求学生做到:学习并欣赏文化的差异性,认同自我文化,尊重与欣赏其他文化,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又要求:能帮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及地球村观念,深入探讨不同族群、性别等社会议题,进而关注国际情势,并尊重生命与全球的永续发展。试问,如此仓促上阵的师资,做得到吗?

其实,从理论面来看,教育部的职责就是办好教育,培养人才,无须曲意附从其他部会的政策。但今日官场风骨难觅,总把教育当政治任务来办,从不考量人才真正的需要,本土语必修乱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且这种乱象又何止于教育。

(作者为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

#语言 #文化 #教育 #师资 #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