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高温、洪水和乾旱等灾情频传,气候变迁已经是现在进行式,而人类活动被认为是过去50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减碳是全球的事,许多政府都开始尝试,透过立法限制工业排放温室气体 (GHG) 的数量来阻止气候变化。为了遵守这些法律,发电厂、运输公司、石化厂、钢铁厂、半导体等大型排放者,可以透过改变自己的营运方式或去市场买配额来抵消其碳排放量,而前者花费比后者来得大,使得购买碳信用额(carbon credits台称碳权),成为一种经济合理的策略。碳信用额是透过仔细的测量、报告和验证(MRV) 程序产生,具有减排效益的经济活动,可以透过交易碳信用在市场上取得收益,估计到2030年碳信用市场价值可能超过500亿美元,正吸引全球企业的兴趣。

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更是固碳增匯的主要贡献者,全球农田每年可能封存多达5.7亿公吨的碳,从大气中去除或避免碳产生可以产生一个碳信用额,农民透过碳信用额的出售,既对环境有利又可获得经济利益。碳交易是全球减碳的必备工具,大多数碳市场是自愿的,且多数交易都是通过匯集商(Aggregator)进行,目前农业碳市场处于发展阶段,有关碳补偿的合理价格,碳信用额的支付方式,排放核算品质控制和验证等等,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粮食系统(包括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农产品价值链)产生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而来自畜牧业和水稻种植的甲烷约占粮食系统排放量的35%,可以透过推动农业生态系统,来抵销80%因农业造成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鑑于全球52%的农田退化或废弃,农业也有必要透过积极作为(如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化学农药使用,节约淡水使用,推动有机耕作等)来恢復土壤的利用价值,是以透过经济诱因让农民採用气候友好型做法,对减少碳排放会有所助益。

目前在美国已有一些农民和牧场主,可以透过降低放养率或减少耕作或休耕来减少碳排放,并将碳信用额出售给需要减少排放的大公司,例如微软公司最近从一家美国农业合作社购买200万美元的碳信用额,拜耳和嘉吉等大型农业公司也鼓励农民减少碳排放、节约用水和种植能够恢復土壤养分,除了提供补贴外,还帮助农民寻找信贷买家或者保留信用额度以应对自己供应链中的污染。目前多数农民还是以出售种植农作物换取现金谋生,但已有部分农民从碳市场获得额外收入。

农民可以透过减少施肥,改变粪便管理,降低油耗,改变喂养方式,改用替代燃料,生产生物燃料原料,实施轮作计划,正常收穫后种植覆盖作物(可改善土壤健康、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改变耕作方式,将土地转化为草地,植树造林等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碳信用额。目前推动农业碳交易仍存在诸多缺失包括;专业技术和知识缺乏,信息不对称,测量和验证土壤碳信用的成本高,第三方农业减排交易项目审定和核证机构规范不足,减碳增匯型农业技术研发创新量能不足,交易量小降低农民意愿,碳交易的项目及范围狭窄,农业减排固碳的核算体系不完备等,有待克服。

迄今为止,和农业相关的碳信用体系大多局限于先进经济体,原因在于当地农民可以获得更多资讯,资源、技术以及必要的机械化和设备。开发中国家由于拥有数亿小农,实施碳权具庞大潜力,先决条件是建立一个更简单的碳信用额验证技术和验证流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大陆不仅推出世界上最大的碳信用市场,更于厦门首先设立农业碳匯交易平台,还发射首颗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的卫星「句芒号」,协助量化全国的固碳成效,提高碳匯计量的效率和精度,为碳匯交易提供有效的资料支援。美国政府正在探索如何设计碳银行以造福农民。

极端乾旱、强降雨、野火、颱风、飓风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减少全球变暖的努力正在为农民带来新的收入机会,蔡政府若能透过建立农业碳信用市场,为农民实施减碳措施提供经济诱因,将有助于台湾2050净零排放(农业2040净零排放)承诺的实现!

#农民 #验证 #排放 #温室气体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