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了一个房子等于是做了个躯壳,怎么经营下去像是找一个灵魂。」建筑学者李清志与「古蹟解码人」李乾朗、台湾史学者周宗贤、走读达人林嘉澍于「2022远东建筑讲座」以「怀想古蹟×时空对话」为题,对于「古蹟再利用」面对的经营困境提出各自观察。
周宗贤指出,古蹟的永续维护,应有一笔文化基金供所有权人经营,他感慨过去对古蹟文物的维护观念不足,连政府管辖的一些炮台,如今也早已无炮可看,还必须再向国外买所有权。
近年一些民间的老建筑整修后则面临生存的问题,「委外经营多半是卖咖啡简餐,要能生存很重要。」周宗贤认为古蹟再利用仍要回到文化的认同,要让所有权人乃至所有国人为古蹟的存在感到骄傲,作为永续经营发展的方向。
林嘉澍认为,台湾目前一些大家族如雾峰林家,在古蹟维护上出钱出力成果斐然,「他们还培养出自家成员出来导览,跟你说这个房子里发生的事,李鸿章曾在哪里写过字,这才是真的把家族精神延续的重要作为。」
相对于台湾很多古厝「自燃」,拥有者不希望老宅被指定为古蹟,林嘉澍认为除了传承的后人必须有心,政府若能鼓励企业给予相当的捐款,如德国罗腾堡的城墙就有西门子、BMW等大企业认捐,才能让古蹟「活下去」。
林嘉澍也表示:「我看到保护文物最成功的一个人是庄武男先生,以一个人的力量做政府该做的事情。」看到庙宇被拆,把自己能留下的全带回家修復、珍藏。他感慨:「如果大家有这种共识,愿意去救一救,老房子也许还有机会」认为古蹟保护与再利用,需要政府、企业、大家族乃至个人能凝聚共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