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是歷史文化演进的证据,一砖一瓦除了是先民的血汗,也构成在地居民生活的背景。也因为古蹟与居民具有血浓于水的关系,更名时理应更为谨慎。此次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审议通过的「热兰遮堡遗构」更名案,正是因为没有顾及在地居民的情感,企图便宜行事,才会惹出如此大的风波。
1624年荷兰人在台南安平建立全台第一座城堡,起初命名为「奥兰治城」,之后改称「热兰遮城」。在考古团队启动一系列的挖掘工作后,近来又挖出不少荷兰及清朝时期的遗构,被文史界视为歷史溯源的重大斩获。特别是面对台南即将迎来建城400年,这一连串的考古发现,堪称意义重大。
这些遗构还没有完全重见天日,文化部文资局却忙不迭地召开古蹟审议委员会「正名」,甚至还计画将原本的2处国定古蹟,併入新的「热兰遮堡遗构」内,此举不仅没跟在地居民打声招呼,也无视该堡曾歷经10次更名的地理与文化总体概念,儘管文化部尚未正式公布,却已无端惹来「安平古堡」的更名风波。
诚然,文化资产法定名称的更改,依法只需古蹟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再经文化部公告即可,但因审议委员都是学者专家,往往只从歷史、考古及学术等专业角度看待命名一事,难免忽略在地居民与古蹟的生活情感,才会出现古蹟命名与民眾通用名称不同的奇异现象。
安平古堡更是台湾眾多古蹟里,少数经歷了荷兰、明郑、清代、日据及战后民国时代的建筑物,地位特殊,又是国内外观光旅游的指标性景点,任何更名的举动,经常牵一髮动全局,岂能不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