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政府不断宣传,由于经济体质大幅改善,加上基本工资持续上调,让国内受雇员工的平均薪资显着增加,但民眾似乎并未因政府所公布的亮丽数据,而产生共鸣。其真正的症结是,以「平均数」表面为统计基础,极易因「极端值」的扭曲,而产生明显之差异,而是必须从其背后不同的角度统计分析,始能发现受雇员工薪资事实真相。
先从受雇员工「每月总薪资平均」低于平均数占比来看,依据主计总处资料统计显示,其占比从2012年的64.98%,持续上升至2018年的66.97%、2019年的67.72%、2020年的67.88%,若此一现象没有变化,则推估2021年低于平均数5万5754元占比可能超过68%以上。此意味着,近年以来国内受雇员工低薪现象正在持续恶化。
再就受雇员工「每年总薪资年增」差异左右平均数而言,依据主计总处资料统计显示,因部分产业盈余爆发奖金,而拉抬整体产业每月总薪资平均水准。举例来说:2021年最高的海运业因疫情塞港造成费用飙高,导致总薪资年增高达47%;次高的金融业因股市亮丽,使得其年增超过10%以上;科技业近年因美中贸易争端转单,造成其年增持续长红,在无形中拉抬整体产业每月总薪资平均水准。相对观光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产业受到疫情衝击,每月总薪资平均无不低于平均数,其薪资惨状,让令人无感的平均数完全掩饰。
换句话说,如果採取受雇员工薪资「中位数」占「平均数」之比率衡量,则是较能反映其真相。依据主计总处资料统计显示,其比率从2012年的84.74%,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77.08%,若以2020年受雇员工918.2万人、总薪资中位数50.1万元加以估算,亦即459.1万人每月总薪资平均数仅有4.2万元,明显低于平均数5万5754元,说明国内中产阶级薪资增幅呈现逐年渐缓现象。
很显然地,从上述不同的角度统计分析,不但掀开国内受雇员工薪资再创新高背后所呈现的虚幻,而且说明其因薪资逐渐M型化,而逐渐沦为贫穷化,更遑论及其薪资成长空间难以追上物价上扬幅度,最后被迫陷入贫穷循环,已成为近十余年以来国内受雇员工在生活上挥之不去之梦魇。
无庸置疑,由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较缓,加上职业价值观念修正,使得近年以来受雇员工年龄分布,与就业型态呈现明显的连动变化,许多年轻族群不愿投入薪资较高、却又辛苦的制造业,寧愿选择薪资偏低、乐活的服务业。此外,许多厂商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负担,以及因应景气恶化风险,在维稳经营考量下,採取「低底薪、高奖金」制度,更加无法以平均薪资作为显示整体受雇员工薪资水准真相。
虽政府自2016年起,每年透过调整基本工资,将「22K」送进歷史灰烬,或是利用时间序列统计,以平均薪资再创新高自我催眠;但这些属于文青模式政绩宣传,既苍白又无力,更是与国内受雇员工过去20余年以来薪资陷入停滞的实际感受有所不同。
在此同时,政府唯有掌握「低薪」就业症结,同时对症下药加以解决,这些包括:在教育政策上必须以培育学生技能为核心,尤其面对少子来临导致许多学校陷入经营危机之下,却又是整合教育资源重新定位的良机,其中更是特别需要加强透过技职教育管道。亦即在课纲调整上与其沦为意识型态纠葛,不如从培育学生技能的思维进行改革。
再者,在产业政策上必须以创造高薪就业为前提。台湾受到市场规模不足限制,难以成为重要产业的主导者,但是在全球开放经济体系下,却又胜任技术创新之先驱者。亦即在产业选择上与其耗尽资源扶植少数明星产业,不如链结国际重要产业供应模式再造找出具有发展潜力让年轻族群可以创造高薪就业机会的产业。这些皆为「老生常谈」,却是最易忽略之处。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