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山大学ORCA(Ocean-awareness Revival and Co-learning Alliance)共学群主办「流鱼型式水下仿生设计竞赛」,学生融合海洋知识与3D列印技术,挑战仿生鱼体「游得远且不触地」纪录。(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国立中山大学ORCA(Ocean-awareness Revival and Co-learning Alliance)共学群主办「流鱼型式水下仿生设计竞赛」,学生融合海洋知识与3D列印技术,挑战仿生鱼体「游得远且不触地」纪录。(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师法自然,仿生科技被誉为新生物经济时代的永续科技,国立中山大学ORCA(Ocean-awareness Revival and Co-learning Alliance)共学群主办「流鱼型式水下仿生设计竞赛」,学生融合海洋知识与3D列印技术,挑战仿生鱼体「游得远且不触地」,海洋工程学系团队打造轻巧流线型的「剑鱼」鱼体,成功拿下冠军,中山大学期待日后能培育选手踏入国际仿生设计竞赛殿堂。

ORCA自108至109年度发展模拟鱼体的仿生竞赛,结合海科院及工学院教师,期望透过师生跨领域相互学习,重拾对海洋的重视与关心。今年活动迈入第3届,前2届学生曾尝试复合媒材,但复合材料受水压衝击易分解,今年清一色以3D列印制作,竞赛场地今年也改採实验水槽,稳定度更高,可更加凸显仿生鱼本身特性。

该竞赛以仿生应用、设计原理以及实际下水模拟结果等3面向评分,竞赛时水槽边架设滑轮组,将细绳连接仿生鱼体与砝码,藉由6种不同重量的砝码,由重到轻分次拉动,拖曳仿生鱼体,观测作品在动力消失后惯性移动的距离、时间,以6次成绩综合评分,鱼体若触地或碰撞水槽则视为结束。

中山大学海工系副教授陆晓筠指出,鱼体太重很快就会停止,太轻就容易浮上水面,如何取得平衡是最大挑战。

海洋生物科技暨资源学系和海洋环境及工程学系团队模仿「剑鱼」的身形,尽可能减少鱼体表面阻力,轻巧的体型带来绝佳表现,稳定游出最长距离。海工系四年级选手林柏因表示,团队最初就决定目标是小巧且轻型的鱼体,以符合轻的砝码重量。此次竞赛学到理论的实践和限制,学会应变及妥协。

共学群团队表示,竞赛让学生学会工程、流体力学等生硬理论,了解鱼体演化与流体的关系,找出降低阻力的方法,并学习3D列印技术,需要一定的整合能力。

#砝码 #仿生鱼 #仿生 #团队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