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中东行,除强化与沙乌地阿拉伯强化战略合作关系外,也签署多达34项经贸合作协议,可谓成果丰硕。然而,北京想要经略中东,撇除美国因素外部干扰,如何平衡沙国与伊朗两个中东大国的区域内部矛盾亦是一大挑战,倘若处理不好,非但难以左右逢源,恐还将陷入「顺了姑意逆嫂意」的窘境。

看准俄乌战争、美沙关系跌至谷底时机,北京大举布局中东地区,甚至藉由首届中阿峰会举行之便,习近平一连与18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更敲开中沙关系深化的大门。

就「交朋友」角度来说,习近平此行无疑是双赢局面。一如沙乌地阿拉伯能源部长法利赫所言,这次中阿峰会签署约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而按照之前沙国媒体所披露的,光中沙两国签署的34项经贸协议,就占了约300亿美元。中沙双方各取所需,里子与面子两者兼顾。

不过,若是从「战略」层次来看,中国若想真正涉略中东事务,上述成果恐怕还远远不够。撇除掉多数海湾国家对于美国依赖还是很深这一外部因素,北京恐怕还得花心力,正视与平衡伊朗与沙乌地阿拉伯两国的陈年政治、宗教矛盾。

北京的理想盘算当然是一方面既与伊朗维持传统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想从美国手中抢下沙乌地阿拉伯这个新欢。2019年在川普政府的施压下,间接让中伊关系再度升温,两年后,中国外长王毅出访德黑兰,两国签署25年的合作计画;而习近平上周的中东行,则推进中沙关系。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沙国与伊朗在宗教上分属逊尼派与什叶派,两国在宗教上始终有所分歧,而在政治上,两国也一直争夺区域霸主地位,2016年沙国驻德黑兰等外交机构遭到当地伊朗示威者洗劫,直接导致两国断交,彼此心结更深。而在外交取向上,沙国亲美,伊朗则与俄、中友好。

北京也许可以透过「只经不政」的做法尝试左右交好,然而这类方式或许能在台面上的经贸交流取得一定成绩,但却很难打进海湾国家的政治心坎里。如此一来,倘若哪天美国改弦更张重新修补美沙关系,沙乌地阿拉伯再重回美国怀抱也不会令人太意外。

#沙乌地阿拉伯 #伊朗 #两国 #中沙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