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即将每人发放6,000元「还税于民」。对此,前财政部部长、现任国立臺北大学财政学系教授苏建荣直指,还税于民是「假议题,也是不对的」。他强调,「民」是这代人也是下一代的人,我们这一代已经跟下一代借了很多钱来花,有多余的钱就该用来偿还,不能因为有多余的收入就多花。
苏建荣等人9日出席由台湾金融研训院等单位主办的「共享经济成果!还税于民是最好解方吗?」研讨会上表示,现在总预算加特别预算还是财政赤字,不应还税于民,除非借来的钱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设或服务上。
他说,税收预算的筹编或有可检讨之处,以缩短实徵数与预算数的差异。不过,「税收实徵数大于预算数」是经济成长带来税源扩增的结果,因此绝不接受有心人士违法徵税的指控,这是对所有税务从业人员(包含税捐稽徵人员、税务会计师、税务代理人及记帐士等)的严重污蔑。
苏建荣指出,维持财政韧性与落实包容性成长的精神才是负责任做法,对于税收实徵数大于预算数的运用宜审慎规划,包含可以减债、累计岁计剩余、强化包容性成长的经济成果分享机制。
他强调,税收成长是全民共同努力使经济成长带动税源增加的结果,绝非违法课徵。过程中有些部门或弱势的中低所得者并未因此获益,政府须针对这些对象以多余的税收为财源,编列预算给予补助,让经济成长果实得以真正下渗至这些部门或族群。至于已享有经济成长果实者则可免锦上添花,以落实包容性成长的精神。
前国发会副主委、现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邱俊荣强调,发放现金作为安慰剂并非良策,也无学理依据,此例一开,充满后患。后果会造成政府部门连日穷于应付,影响正常施政;政治人物、民意代表开始忙着估算得分失分。不是零和赛局、而是负和赛局。
他强调,比起发钱、发券更重要的事情,是民眾的所得与生活品质提升应提供方向感与具体路径。对于超徵税收怎么用,提出弥补油电亏损、弥补健保亏损、学贷免息等方式,这些作法固然是「还税于民」的另一型式,作为短期平抑物价或纾困的目的可以接受,但长期应避免影响价格机能的正常运作而导致资源错置。同时建议未来应该建立制度化机制以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也可依据不同的税收水准,在年度开始预先初步规划包含还债在内的可能用途。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