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气候议题的国际高度关注,全球已有136个国家陆续採取「净零排放」的宣示与行动。除了减少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加上再用森林碳匯、海洋碳匯与土壤碳匯等负碳技术方法抵消,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为呼应此一议题,我国政府也宣示,台湾也将于2050完成净零转型目标;去(2022)年3月国发会与相关部会共同公布「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蓝图」, 4月21日更通过「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修正并将法案名称修正为「气候变迁因应法」。

与此约当同时国发会也公布的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及策略总说明中,就有提出以能源、产业、生活、社会等四大转型,并拟订12项关键战略,分别是风电光电、氢能、前瞻能源、电力系统与储能、节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运具电动化及无碳化、资源循环零废弃、自然碳匯、净零绿生活、绿色金融、公正转型。预估投入总经费约8,800亿元,其中能源占最大宗。

然而,德国看守协会(Germanwatch)日前(2022年11月)公布最新气候变迁绩效指标(CCPI),台湾竟位居全球后段班。虽然国发会已于去年底提出「2030中期减碳目标」,但仍缺乏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画。

时间不等人,欧盟今(2023) 年起将试行针对进口钢铁、水泥、肥料、铝与电力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徵收碳关税或称「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势必改写全球商贸规则。除了欧盟外,全球各大品牌商、中心大厂亦已纷纷开始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排放数据。

面对供应链落实永续要求,国内企业要赶快上紧发条。但根据坊间杂志2022年9月发布「台湾企业气候行动大调查」,近7成受访企业目前没有绿电投资购买等减碳计画;温室气体盘查的脚步,制造业(46%)与服务业(27.6%),远不如金融业(82.9%);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对这些议题的认知度远比大企业来得低,更遑论进行温室气体盘查与落实。

因为根据环保署的盘查登录暨查证作业分析,到2020年年底国内只有287家企业完成碳盘查登录,涵盖钢铁、水泥、半导体及电力业等。但台湾企业有高达97%的中小企业,他们对碳盘查、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等议题一头雾水,不知该从何下手,这需要政府介入,藉由平台整合资源协助中小企业,让企业由学习「碳盘查」开始,跨出减碳第一步。

更最重要的,减碳不再是有做就好。全球排放量多数来自资源开採、产品加工制造与能源的使用。但要迈向净零,必须同时从资源使用、产品加工等源头进行减碳措施,还要尽量使用再生能源。若无法在产品制程上导入低碳的选项,恐流失订单进而衝击企业生存力。

台湾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在全球科技与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都居重要角色,面对国际减碳法规压力与跨国企业透过供应链落实永续要求,不能停留在「呼吁多、承诺少、行动慢」的沉?陋习中。政府、企业与民间必须加快脚步提出对策与行动,善用技术、资金,加强国际、公私协力及跨世代合作,跟上国际净零转型的脚步,才能因应气候变迁的挑战及机会,掌握新商机。

#企业 #落实 #能源 #气候变迁 #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