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事件法》上路后,「行政调解」受理案件逐年下降,「司法调解」却持续上升。学者认为,《劳动事件法》中的「司法调解」可减少后续约1/3的劳动诉讼案件,但「行政调解」除了权利事项之外,还有调整事项的调解,例如变更或维持劳动条件等,因此「仍有其功能」,不可偏废。
台北大学法律系教授郭玲惠指出,一般民眾对于「上法院」这件事仍有顾虑,因此虽然《劳动事件法》中的「司法调解」最大的效果是减少后续约1/3的劳动诉讼案件,但「行政调解」受理案件下降,不必然与《劳动事件法》直接相关。
铭传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士豪表示,《劳动事件法》上路后,权利事项的劳资争议,可以直接向法院要求「司法调解」,法官甚至可以在调解过程中晓谕心证,加速双方调解;但「行政调解」除了权利事项之外,还有调整事项的调解,例如变更或维持劳动条件等,因此「仍有其功能」。
刘士豪说,《劳动事件法》的「司法调解」仍要收一定费用,而「行政调解」完全免费且速度更快。其实只要可以解决劳资争议,对劳工而言,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台湾劳工阵线秘书长孙友联认为,以其本身经验来看,会推荐案情单纯、数额较小的劳资争议案件走「行政调解」;如果案情复杂、涉及大额争议,则建议循「司法调解」。两者确实可能互相取代,且仍有部分资方不理会「行政调解」通知单,导致调解不成立;至于「司法调解」,如果资方不出席,法官可以判其败诉,加速后续诉讼进度。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